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 > 凯恩斯观察 > 列表

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中国制造业出路在哪里

作者:凯恩斯   来源:《财富时代》2023年6月刊 2023-07-17 00:07:04

 

从2022年俄乌冲突开始,西方国家的物价就开始了狂飙模式,通胀率飙升,央行陆续开启加息模式。美联储为应对持续飙升的通胀,也是开启了连续大规模的加息模式。加息的次数慢慢变多,目前美联储正在接近加息的终点。

历史上美联储加息周期的结束有两种模式,一种叫做沃尔克时刻,就是我们经济学常说的经济软着陆;一种是明斯克模式,即经济硬着陆,硬着陆的典型是2001年互联网泡沫崩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达经济体不断地加息,使新兴市场经济体产生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尤其是一些拥有高额外债或者是经济基础薄弱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的冲击会比以往更大。对于我们这类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看待未来国际贸易形势及新趋势?如何维持我们的产业全球化,产业发展?2023年出口新三样,新能源车、光伏、锂电又会有怎样变化?又如何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我们先来看国际贸易的情况,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外贸表现略好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一部分原因是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增速要比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好一些。比如,发达经济体进口增长5.8%,新兴经济体进口增长只有2.0%。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长4.0%,发达经济体出口只增长2.7%,这里面欧元区和美国在发达经济体外贸中的表现相对较好,欧元区和美国的出口增速分别是3.5%和4.8%,进口增速分别是6.7%和7.0%。

而我国表现要更好一些,据海关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增长4.3%。2023年前4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3.3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一季度的4.8%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进口5.65万亿元,增长0.02%。4月单月进出口3.43万亿元,增长8.9%。

从外贸结构上来看,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出口总值的57.9%。特别是受新能源车出口拉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20.3%。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命脉,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力强。这几年,我国的产业链水平稳步提升,可“大而不强”问题在一些产业上仍然突出,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也有优势的产业,像光伏、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锂电、通信设备等。未来,这些产业仍是发力点,我们不禁会思考,该如何在这些产业中继续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关键技术,如何创造更大的控制力和发言权,在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中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取长还是补短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系列(IGT)发布的数据来看, 2022年的经济数据不佳,世界贸易实际增速回落至3.9%,相比2021年有些下滑,2021年世界贸易强劲反弹,实际增速高达9.7%,这个增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增速。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低于2022年,虽然存在成本驱动、产品结构、贸易对象等因素不同所导致的贸易结果各异,但是世界经济增长力度减弱会导致外部需求不断走软。

我们看产业,是取长还是补短,其实都要做,尤其是取长,围绕这些做好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培育光伏、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锂电、通信设备等产业链的长板。如今,需求侧的能源消费电力化主要对应的场景就是新能源车,而供给侧的电力生产清洁化目前主要对应的场景就是光伏、风电、水电、核电,其中我们着重看光伏。

这几年我国光伏产业不断发展,有了不错的成绩。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能够占这么多市场份额,和产业的创新和技术的迭代更新分不开,无论是产业还是厂商都希望能够精准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引导关键技术成果落地转化。2023年我国成立了光伏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目的也是想要利用有效的运营工作,补强中国光伏产业的知识产权短板。

大家知道,光伏产业链很长,上游、中游、下游的每个环节都要保证足够的创新和优势,才能共同促进产业链向前发展。

像光伏上游的硅料市场里,之前由于供不应求,硅料价格一路上涨,成为最赚钱的环节,硅料龙头们产销同增,业绩大增。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达到50.5万吨。以此计算,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等国内企业能够生产将近四十多吨晶硅。

但是市场需求仍不满足,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330GW,对应多晶硅需求约为111万吨,2030年新增装机量将进一步提升。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材料,随着全球光伏发电热潮,多晶硅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在未来10年必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龙头厂商在保有技术的前提下仍能继续向前走。

还有硅片,现在行业越来越趋向大尺寸的硅片,各个厂商都在发力研发不同的技术,制程越来越精益,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目前硅片大尺寸有“182”与“210”两条技术路线,同时,大尺寸会产生新的硅片设备和存量设备更新需求,那么这就对设备制造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后续的技术进步主要围绕拉晶、加工设备的优化升级。

厂商生产硅片涉及长晶、截断切方、测试分选等多个技术,长晶和切片是核心制造环节,主流的单晶炉热屏内径在270mm,然而M12 硅片的外径却达到295mm,现有的长晶设备无法满足新的大尺寸需求,那么如何增加大尺寸长晶设备的建设?

大尺寸硅片薄片化过程中导致碎片率更高,也会需要越来越精细的切片机。在电池片生产设备领域,扩散、沉积在密封的管道中操作,对应的设备尺寸需扩大,制绒、镀膜等工艺环节均匀度也会更高,所以一些生产设备需要升级换代。在组件生产设备领域,一些层压机和串焊机也要变长变宽,这就意味着组件设备也需要升级换代。

光伏产业链中还有中游电池环节,电池的种类也有很多,TOPCon电池技术、PERC电池技术、HJT电池技术、钙钛矿电池技术等。每个技术方向都有一些厂商在做技术研发,池片技术发展来自技术迭代,当前主流的PERC电池效率平均为23%以上,迫近瓶颈且提效进度放缓,而N型电池效率提升潜力巨大、投资成本不断降低,目前转化效率已突破平均24%以上,效率的转化一直是光伏技术变革的方向。比如HJT电池技术,2022年年底,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异质结(HJT)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打破了尘封5年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纪录;再比如钙钛矿电池,隆基绿能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1.8%的转换效率。

而下游光伏设备,比如逆变器做得很不错,2021年光伏逆变器全球出货量为210.4GW,其中中国逆变器企业出货量为170GW。国内逆变器两大龙头华为和阳光电源的出货量分别在52gw和47gw,其余还包括古瑞瓦特(14.7GW)、锦浪科技(14.4GW)、固德威(12GW)和上能电气(7.4GW)挤入全球排行前十的国内企业。

据SMM了解,2022年光伏逆变器全球出货量有达到近290GW,和2021年同比增长37.36%。其中国内逆变器企业仍然是逆变器出货量的主力军,国内逆变器企业的出货量已经达到将近235GW左右,同比增长38%。其中,出货量前二的龙头企业依旧是阳光电源和华为,分别同比增长60%和23%左右。

但是由于IGBT曾经短缺,而且IGBT技术多在国外企业手里,自给率较低,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主要市场份额被英飞凌、安森美、富士、三菱等企业垄断。国内缺货导致地面机型和工商业大功率机型都有十分严重的延期交付情况,甚至一两个月都没有办法交付,而且IGBT的价格有过较大的波动,对逆变器企业都是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有因为芯片严重短缺,无法拿到足够芯片,导致出货量下滑的企业。

如何突破IGBT技术是关键,2021年我国的IGBT自给率在19.5%,预计在2022年和2023年国内IGBT产能逐渐释放的背景下,自给率能够超过25%,甚至30%。现在国内IGBT的需求量已经达到1.8亿个整年,可是产量才4000多万个每年,属于严重的国内供给不足。需求上来看,随着光伏装机的加大,对IGBT模块需求将是海量的,这些技术仍是国内厂商要攻克的环节。

做好创新链往往更重要

再来看看新能源汽车市场。产业链要发展,核心离不开技术,技术是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升级的重要支撑。这里面涉及了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就是要提高在产业链上游部门的产业技术、工艺水平,这一环节的进步可以给下游加工制造部门提供更为高水平的产品供应以及质量保证。产业链升级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动力,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好了,产业链才会升级。要利用掌握核心技术获得价值链中的大部分利润,抓住各项产业在之后发展过程中的升级机会。

在新能源汽车的细分市场里,也存在着一环一环的产业支撑市场。比如上游的原材料生产与加工,中游的零部件生产与回收,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电子、车饰等细分市场,还有下游的汽车整车。

我们拿电池领域来说,像做得比较好的宁德时代,之前享受的是第一轮电池供应链的崛起,当时受益于软包式微、方型的市场大趋势,投入磷酸铁锂、高电压三元、 CTP 等产品,在国内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又不断地走向海外。十多年前宁德时代就用方型电芯切入宝马,又在原有VDA尺寸上进行技术突破。在材料体系,实现 NCM523—NCM622—NCM811 迭代。在电芯结构,向3倍厚度拓展。在电池包上推出过CTP,又往CTC方向研发。再加上得益于特斯拉的出口、沃尔沃C40/XC40 、起亚Niro和MG-4的大卖,宁德时代的海外占比近几年持续提升,2019年到2023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占率分别为0.2%,5.3%,14.0%,22.3%,24.4%。

根据宁德时代的规划,现在主导的磷酸锰锂、M3P、麒麟电池将逐一实现产业化落地。之后麒麟电池(第三代 CTP)在铁锂体系下系统能量密度有望达到 160Wh/kg,配合电化学体系调整在三元体系下则高达255Wh/kg,并支持4C快充。宁德时代计划在2025年前后推出第四代高度集成化的CTC电池系统,2028 年前后有望升级为第五代智能化的CTC电动底盘系统。在未来用CTC及换电技术,去扩展更大的市场,或者利用电池包集成化与结构创新提升在零部件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除了宁德时代,其他电池厂商也在加快技术研发,像比亚迪刀片电池+GCTP、蜂巢能源长薄刀片电池+LCTP,大众也发布UC标准电芯。但是宁德时代还有下一个阶段的竞争,重组中新的电池结构(如46系大圆柱、麒麟电池)及材料体系(超高镍、磷酸锰铁锂、M3P)将成为新的一轮竞争方向。比如现在46系大圆柱电池仍存在焊接、密封等技术难点,规模制造后的良率及成本控制都有待优化,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松下都在布局46系大圆柱电池。

抬头,看长期

无论是哪个产业要建设基础能力或者是升级,都很依靠技术,做好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与创新链的相结合。现在很多产业都是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脱节,或者是滞后,再加上创新链对外依赖性强,部分领域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像芯片、半导体方向,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升级依赖于国外芯片半导体创新链的支持。

作者:凯恩斯,中国十大财经自媒体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财富时代》杂志专栏作家,博客总浏览量超过12亿,微信公众号【凯恩斯】粉丝近二十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