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金融 > 列表

从SWIFT因素,思考立体化的金融安全体系

作者:玉名   来源:《财富时代》杂志2022年3月刊 2022-03-31 14:12:04

金融安全包含两个层次:一层是金融体系的自身安全,另一层是外部冲击时的安全。近期的俄乌战争,让我们看到了这两方面的考验。战争中,外汇市场最先遭遇考验,面对着贬值和挤兑压力,银行限制相关业务,不少在俄企业都面临着无法结汇的困境;另外,当欧美制裁,禁止俄部分银行使用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外部的冲击又很大。这对我们是一个启示,中国的金融安全应该在哪些地方完善?本文就如何做好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安全进行探讨。

金融开放背后的安全性思考

近年来,针对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APT攻击不断出现,尽管目前披露的还只是以境外银行业发生的安全事件为主,但是网络攻击本就是跨国界的,这也对国内银行业的安全防护敲响了警钟。这是第一层安全的要点,也是最基本的。

数据和信息安全是金融的生命,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金融大门越开越大,金融数据和信息被黑客攻击的风险也在增大。例如,前两年披露的事件,2015年1月,黑客攻击了厄瓜多尔南方银行,利用SWIFT系统转移了1200万美元;2015年底越南先锋商业股份银行也被曝出黑客攻击未遂案件;2016年2月,孟加拉国央行的SWIFT系统遭到攻击,损失了8100万美元,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网络金融盗窃案,在业内掀起巨大风浪。

孟加拉国SWIFT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存在巨大缺陷,SWIFT用户端计算机系统所在网络和其他计算机网络并未实现隔离,并且网络中缺乏防火墙设备,使得SWIFT用户端计算机系统十分容易被植入木马。黑客就是用植入木马的方式一步步控制了SWIFT客户端计算机系统,从而几乎操控了客户端所有的关键行动。更为关键的是,木马程序还“合法”删除了交易记录,并劫持打印机篡改需要打印的对账单,因而没有被当场核对发现。

SWIFT系统的安全性是基于用户端电脑可信这一假设的。所以,黑客往往并不会从系统防御最强的环节入手,而是通过木马植入打破了用户端电脑可信这一前提,使得看似周密的安全方案受到威胁。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迅速拓展,如金融领域数字货币应用的推广、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应用的诞生等,虽然相比于传统模式,增加了安全性,交易记录不可篡改,但也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用户端的安全不能保证。用户端的安全不能保证,后面交易再安全,用户端的问题也始终存在。

显然,金融开放背后,也与金融安全有关系。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构建RCEP、进博会、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协同机制,营造更多人民币贸易和投融资使用场景,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国际应用范围,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其次,针对目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变化,做大做强银行、券商和保险机构,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宽度深度和韧性,抵御外部冲击和风险传染。提供更多层次、渠道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以及人民币汇率、利率衍生品,满足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人民币避险资产的需求。

SWIFT体系很难改变

放眼全球,现如今的国际争端可能会更多围绕金融数据、信息以及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进行,这是更深一层的金融安全。目前,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传递非常迅速,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金融风险、政治经济危机都会冲击我国金融稳定。金融开放要求资本自由流动、银行国际经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遵守国际规则,客观上会增加金融对外依赖性和风险感染性。

目前SWIFT上连接1.1万家金融机构,覆盖全球200个地区,2020年处理金融交易信息量达95亿条。禁用SWIFT是真正强有力的经济制裁,本质上在于SWIFT是目前国际资金交易信息传输的主流通道,是当前国际交易清算的核心基础设施,一国一旦被踢出SWIFT,会严重影响其国际贸易的交易与结算。

SWIFT是一个按照比利时法律登记注册成立的国际合作组织,由其董事会进行监督管理。美西方占据董事会多数席位,对SWIFT影响力极大,其董事长基本上由美国会员单位的代表担任,CEO基本上由欧洲人担任。显然,这种组织架构不利于SWIFT保持决策的中立性和公平性。根本原因,由于美元结算在国际上占据绝对的主动地位,故而,SWIFT机构不可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性而实现独立。

因此,想要有所改变的话,那么首先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只要在美元体系中,就不可能摆脱SWIFT。所以,正是因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稳定地位,短期内很难向本币结算和替代性支付系统过渡。这里面,有几个难题:

多种货币结算,如果不能即时结算,那么就涉及汇率因素,存在汇率波动的风险,比如说这次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导致汇兑损失就很大;第二,各国的贸易不均衡,往往都会选择本币结算,以借助货币互换协议,将风险可控,而这背后也导致各国有自己的小算盘,各怀心事,计较自己的得失;第三,国家之间出售和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不同,各有侧重,有些是能源,有些是原材料,有些是高附加值产品等,所以,结算时也有不同的需求。

那么,这几个难题该如何破解?

 

破解SWIFT的三个思路: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国际收支都以美元进行。其中,人民币结算在20%左右,基本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每日开展的交易在200亿-300亿美元,而SWIFT系统每天则要处理5万亿美元的交易。显然,想完全摆脱SWIFT是很难的,破题思路只能是要积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格局建设,逐步降低美元权重,提升本国货币权重,让SWIFT更合理,这是一种优化思路,也是最优的路线了。

第二个应对方案,美元体系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而增加中美贸易的合作也是一种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拥有最大的市场,这个很难被替代。中美贸易在2021年还是大幅增长的,这种依赖是相互的。因此,越是合作,将中国从SWIFT系统中剔除出去的可能性就越小。

最后一种思路是备用方案,这是应急的。历史上,SWIFT曾先后对朝鲜、伊拉克、伊朗、利比亚、俄罗斯等金融机构实施制裁,对制裁国家造成了经济上的精准打击。所以,不少国家也在思考,寻找一些替代因素。如欧盟甚至被迫开发出欧洲国家与受制裁的伊朗进行结算用的替代性体系——“贸易往来支持工具”(INSTEX)。

不要觉得这个事件很远,因为就在2020年7月,美国曾考虑将中国香港清理出SWIFT银行结算系统,并切断港币与美元联系汇率制。这意味着在港的诸多中国金融机构将被迫退出美元交易与国际清算体系,对金融体系和贸易供应链都会有巨大的冲击。

因此,站在备用替代机制角度,一个机制可能是数字货币,它几乎可以即时进行跨境支付,无需复杂的代理行金融基础设施。中国人民银行几年前就已经在研究数字人民币制造项目,据监管机构透露,数字人民币几乎做好了发行准备。目前,中国数字货币正在全国4个试点城市在有限规模内进行测试,首先用来开展国内结算。中国央行代表透露,加密人民币将取代流通中的现金,拥有与法币一样的主权。在项目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流通国家数字货币的金融大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在逐步拓展中。

数字人民币成为金融安全的重要一环

数字人民币就是把纸质人民币变为电子现金,是纸币的等值电子货币。它不是虚拟货币,也不是网络支付或者电子钱包,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是一种全新的加密电子货币,是M0的替代,即“支付即结算”,等同于流通中的现金,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数字人民币,也具备替代SWIFT系统的可能性。

一方面,数字人民币,由于涉及代理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数量,跨境支付需要经历多账户和多通信跳转,而数币有望减少中介数量;有望实时跨境交易,在减少中介数量的同时有助于加快跨境支付交易的时效。因此与传统跨境支付流程相比,具备认证流程简化、中间方数量缩减、手续费降低、效率提升等优势。

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超级大的全额实时支付体系,不仅银行间的支付可以采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而且企业与个人都将使用数字人民币,即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扩大。这样在国际结算中,数字支付替代银行支付成为现实的可能。在国际清算环节可跨过SWIFT系统,通过技术的提升避免潜在的政治干预影响,提升国家金融安全与外贸稳定性。

难点则是国际主要央行的参与以及银行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根据《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程白皮书》,人民银行积极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等国际组织多边交流,共同构建国际标准体系;人行数研所已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加入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BISIH)牵头的多币种法定数字货币桥项目。

最新数据显示,相较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人民币支付金额增长了10.85%,而全球所有支付货币总体下降了6.48%,体现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后续数字人民币大规模推广之后,其在跨境贸易领域的优势有望转化为实际支付份额,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然,这也是需要时间一步步完成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