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金融 > 列表

金融强国,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发展之路

作者:逄锦华   来源:《财富时代》2023年12月刊 2024-01-23 00:02:38

2023年11月30日至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金融强国”概念的提出,表明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愈发重要。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加强党的领导,增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金融强国最关键的组织保障。金融机构应胸怀大局,不断增强政治担当,提高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的作用,做好统筹协调把关。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促进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蓬勃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相关司局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加强。

发挥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实属地责任。要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强化地方党委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压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属地责任。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实现不同于欧美定义的金融强国,则需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服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国际金融产品,数字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为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各国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金融因实体经济所需而产生发展,承担着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职责。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服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确保金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建设中,需要不断提升金融工作的专业性,提供高质量的国际金融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业,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负责任的金融强国贡献。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落实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比如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国金融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意味着金融体系的发展重点将更多从规模体量的提升转向夯实服务质效和提升防风险能力等“质”的方面。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多次提及“实体经济”,“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我国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通过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精准施策以应对国内外多重冲击与经济波动。数据显示,2023年9月末,我国债券余额约1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债券余额66.2万亿元,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政策性银行设立基础设施专项基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以永续债为突破口推动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

落实金融强国高质量发展,需要稳步扩大金融市场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引导更多金融市场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盘活金融机构资源,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满足市场和广大群众对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金融需求。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要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领域,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中西部基建、新能源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历年以来也是金融工作会议的重点建设方向。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落实全面金融监管,从机构和市场体系着手。我国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应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服务网络,形成中大小机构合理分布、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产品服务、风险管理和组织机构体系,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增强金融支持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大型机构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利用管理层级少、贴近市场和客户优势发挥不可或缺作用,其他机构如互联网平台发挥科技、数据优势,输出产品模式,降低流量和支付成本。

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资产负债规模大的高风险企业集团进行“精准拆弹”。果断接管包括包商银行在内的10家“明天系”金融机构,目前均已顺利结束接管。稳妥处置锦州银行并推动其改革重组,及时阻断其风险跨机构、跨市场蔓延。顺利完成恒丰银行等重点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稳妥推进华融公司风险处置,顺利完成增资引战并推动其聚焦主责主业、瘦身化险。支持配合相关地方政府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总体下降,有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按照“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的要求,出台资管新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统一资管产品监管标准,重点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和交叉性金融产品。2022年6月末,资管产品净值化比例为87%,较2018年末提高41个百分点。资管业务逐步回归直接融资本源,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行业转型发展取得实效。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做好互金行业整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持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中国境内比特币交易量在全球占比大幅下降。金融资产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数量、业务规模和涉众人数均大幅压降,风险明显收敛。深入推进“伪金交所”专项整治工作,消除监管真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过去5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

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实现穿透式监管。从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和特征看,金融业综合经营深入发展,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风险更趋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推动出台系列制度文件,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全面强化“五大监管”,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的“四梁八柱”,大力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出台资管新规、整治股东股权、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一系列政策举措标本兼治,补齐监管短板,筑牢金融安全网。

三大重大风险项目管理: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债、房地产等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将有助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做好三大重大风险项目管理。地方债务方面有望建立管控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权和责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理顺地方政府负债的各项秩序,二是地方金融监管责任需落实到位,三是处理金融犯罪、金融腐败等问题也需要权责到位。

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有利于防控房地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地方政府依托土地开发进行财政增长的模式有序调整。从根本上说,地方债务源于平台企业承担基建投资职能,在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之外大规模举债融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推动平台企业转型,这既包括主体业务转型,也包括彻底剥离平台融资职能。房地产行业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和融资红线的多项压力下,进入战略调整阶段,不合理的“预售制”需要改革和不完善的地方资金监管需要追责,巨大的不良资产坏账压在银行端,造成金融杠杆隐忧,保交楼成为关系民生的重点工程。

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规模大、复杂性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关键的金融服务,对整个金融体系高效运行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旨在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推动形成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框架,建立维护金融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促进金融改革和银行业健康发展,目前这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在包商银行等高风险中小银行风险处置过程中,存款保险的很多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金融风险背后往往有金融腐败,金融腐败容易诱发并加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背后往往有金融腐败,金融腐败容易诱发并加剧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要和惩治金融腐败一体推进。一方面,针对长期以来证券违法成本过低的情况,要突出重典治本,持续健全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制度机制,推动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零容忍”打击各种乱象,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持续加强证监会等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化标本兼治、提升治理效能。从发展规律和近几年的监管实践看,资本市场风险主要有5个成因,除了杠杆过度,还包括:创新与监管失衡、欺诈造假、背信妄为、主体责任缺位。

以市场化法治化推动科技创新建设金融强国

金融强国的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市场化、法治化建设密不可分,也与中国金融市场强化金融科技实践息息相关。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科创板、北交所建设和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加通畅。科技保险、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科创金融生态体系加快培育。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高新区科技金融试点等有序推进,为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径、新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全面金融监管,落实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金融强国的重要部署,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工作推进制度机制,抓紧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措施,推动工作落实。进一步健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个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组织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配套支撑,健全科技金融统计和评估体系。要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三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历史和现实都清晰地表明,只有成为金融强国方能成为经济强国,经济强国必然是金融强国。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全球第二的保险、股票、债券市场,金融业规模巨大,但在全球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仍需进一步提升,这就必然依赖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力,在世界资本市场中占据科技优势。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应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市场化法治化推动科技创新建设,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从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明晰高质量金融服务“方向标”“路线图”。

通过结构性工具调整,实现现代金融服务优化。近年来,我国金融部门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业立业之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实现了股票发行的全面注册制,形成了以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新三板精选层)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分别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硬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企业。未来应以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为目的,从提升发行审核效率、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为重点支持领域开通“绿色通道”等方面继续优化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

发挥货币政策作用,落实结构性工具调整。央行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3年9月的230多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除了总量工具之外,下一步应更好地发挥好结构性工具作用,目前我国共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7个,包括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三类长期性工具,以及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等14类阶段性工具。在支持小微民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方面,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仍有不小空间。

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培育多层次投资机构。要“完善机构定位”,“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国有企业需持续推动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国有金融资本效益和国有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党中央擘画的金融发展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VC、PE、IPO、并购重组等融资方式需根据当前不同层次资本市场找准定位,为实体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并就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等任务进行部署。要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支持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更加精准有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健全针对性支持机制,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要大力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机制,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要加强行业机构内部治理,回归本源,稳健发展,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要健全商品期货期权品种体系,助力提高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要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我国金融体系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从国内看,相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还不够发达,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金融市场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提高;从国际看,我国金融业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仍跟不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要求,需进一步提升。

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2017年以来,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范围不断扩大,熊猫债发行主体扩大,累计发行量较2017年末增长240%;联通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2017年债券“北向通”开通,2021年“南向通”开通,2023年“互换通”上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央行持续面向境外投资者开展调研,积极响应市场合理诉求。

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突破瓶颈。从制度层面看,需要转变过去“管道式开放+资本项下局部管制”的思路,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所突破,同时针对一些重要产品加强制度标准改革。一是可以发挥临港新片区的先行先试作用,推动跨境投资由“管道式开放”和“跨境资金池”模式向“平台式开放”转变,加快构建以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二是进一步加大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例如财政部可尝试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上发行国债,再如在股票市场开辟一个国际版等。

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保险业监管局(保监局)及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积金局)四个法定机构在规管金融市场时各司其职,确保金融稳定。作为亚洲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安排亚洲国际债券、保险密度、资产及财富管理规模、离岸人民币流动资金池和支付金额,以及安排发行绿色和可持续债务等方面均于区内名列前茅。

建设金融强国,要落实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既要防范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地方债等国内金融风险隐患,也要关注当前外部环境下金融风险形势的变化,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地开放局面,逐渐与国际规则相融合。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与便利。三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与开放水平相匹配。

金融高水平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有助于加大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与国际通行金融规则的衔接,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领域的话语权;有利于加快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拓展国内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空间,进一步吸引国外投资者参与我国超大规模的金融市场。

中国式现代化稳中求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工作的卓越成效背后,也要看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代压力。中国工业化基础建设进入尾声,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决定需要对金融强国的发力点进行部署,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重要发力点,能够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依托现代金融制度建设和产品创新,实现开放的金融市场、丰富的金融产品、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等要素平衡,积极争取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权,建设中国特色新时代金融强国。

在过去信用贷款能力匮乏的年代,银行对于规模小、无资产抵押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基本束手无策,无抵押担保则融资无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症结主要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随着科技革命加速,大数据、互联网、平台技术等金融科技定义了新金融发展路径,也为银行业破题提供了机会和能力。金融机构适应实体经济向低碳、零碳转型趋势,持续加大对绿色发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有效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绿水青山。通过数字普惠模式实现业务快速扩面下沉,通过“按需支用、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等创新随借随还的还款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借贷选择和金融体验。养老金融通过覆盖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养老理财产品创新、优化养老金业务办理体验,实现老年人口金融服务配置。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模型为主要生产工具,围绕客户营销、申请准入、贷款审批、额度计算、预警监测、催收处置、续贷管理、经营管理这八类场景,扩充商户经营数据来源,提升客户画像精准度。

从具体方向上来看,会议提出“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并且总结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预计未来更多金融资源或向以上方向倾斜。方式方法上,会议提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强调“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要求金融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引导要素流向,促进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切实发挥好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二是深度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金融工作应重点围绕产业基础再造、稳链固链强链等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常态化稳定资金供给。三是建立与国内大循环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在扩需求、稳预期、畅循环等方面的作用。

总结: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书写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诗篇。当前中国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逄锦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会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