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金融 > 列表

2023年下半年投资机会与风险

作者:陈红兵   来源:《财富时代》2023年6月刊 2023-07-16 23:54:47

学生学习要做好规划,投资也需要做好规划,有计划则不乱,如何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就需要具体的规划了。

2023年年初,在北向持续净买入1400多亿背景下,A股走出指数行情,蓝筹白马迎来估值修复。当外资买入脚步停住,公募募集表现平平的背景下,A股的资金面转为存量博弈,乃至缩量博弈,而非强增量环境。

叠加经济复苏波折,政策托而不举,美联储持续加息预期管理,整体市场处于弱宏观!在此背景下,赛道让位于主体投资,AI+中特估引领市场,医药、新能源、白酒等持续低迷。

年初主流观点认为美国高通胀+货币收紧,经济要衰退,欧美股市存在下行压力;而国内则是政策预期下持续看好疫后复苏,叠加通胀压力有限,看多A/H股。

结果是美股受益于科技成长走出亮眼行情,欧洲主要股市接近历史高位,咱还在3200点混……

对于下半年,笔者认为要分两方面看待:

一为国内政策继续托而不举,还是迎来显著加码(7月下旬会议是重要节点);

二为美联储继续保持定力(降通胀),还是提前转入降息周期。

若是政策托而不举,美联储保持定力,定义为弱宏观,此背景下,主题投资仍将占优,值得深挖。倾向除AI、中特估外,苹果MR、华为5G手机、电价改革(电力)、一带一路、特斯拉等有望被催化。

若政策加码,或美联储提前转入降息周期,都可定义为强宏观,那么市场估值空间打开,赛道投资回归,资金面走出存量博弈,倾向新能源、医药将占优,创业板指数有望最强!

不管是强宏观,还是弱宏观背景,笔者认为市场的转机出现在三季度!对于下半年,笔者是不悲观的,输时间不输空间。从股债收益比看,股票性价比接近历史极值位置!虽然股债收益比不代表市场会立即反转,但长期看胜率大于赔率。

2016年1月底、2019年年初、2020年3月底、2022年10月底,这些位置都何其相似,同样的悲观情绪,同样的长期担忧,但每次股债收益差稍微刺破-2X标准差之后,市场都会企稳。

此外,美联储降息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的复苏,即便没有政策加码,达成5.3%应该没啥问题,且为2024年留下后手。因此,市场的反弹会来,或早或迟,保守点仍看3700点,好点4000点。

对于下半年,中特估仍然是重点发力的方向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此后,“中特估”这一名词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所以从官方角度上看,中特估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核心点是国企的估值重塑,通俗地讲就是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估值。

说说笔者对这段话的理解,目前,央国企资产转化率还是非常低的,基本在1%-2%水平,据统计,央国企利润+税收和卖地收入是差不多的。房地产不景气的背景下,地是不好卖了,而我们的央国企资产转化还是可以大幅提高的,提高到3%以上相对比较容易,从宏观战略上可以提高这块收入以弥补卖地收入减少。

从二级市场看央国企整体估值还是非常低的,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煤炭、钢铁、有色、基建、大金融等,2020年,笔者跟做基建的朋友聊到该公司的估值,他说未来要从资产评估上提高该公司的估值,媒体配合多发表观点,很容易受到资金的青睐,侧面验证提高国有企业估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

2023年上半年,中特估走出了一波轰轰烈烈的行情,目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行业的启动到结束一般是两到三年,目前少数先涨起来,还有大批在后面,我们回顾过去的白酒和新能源走势都这样的。

操作上关注资产严重低估的公司,风水轮流转,会轮到的,另外前期的强势股在回调20%以上的品种,跌下来就是机会,做好低吸准备。

医药已经走出低谷

2023年,医药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涨幅排名末尾,仍处于涨—跌—涨—跌的状态,不是全市场机构的配置主流。从行业逻辑上,尚未看到反转点,所以弹性空间看不到,更多是基于连续调整后所带来的估值“挖坑”填平预期。

行业内部分化很明显,强如中药,已走出不少牛股;例如创新性等机构重仓大市值白马,曾经的牛夫人,现在沦落到多看一眼都嫌弃。

对于中药,仍坚定看好!目前Q2中药高增长可持续,全年仍能高增长。估值角度,尚未进入泡沫化阶段,处于PEG小于1的状态。后市随着基药目录等催化剂即将落地、品牌中药(如片仔癀)的提价,中药板块有望持续上涨。

因此,优质的中药标的需要拿住拿稳,调整则视为买入机会。短期的估值等因素在景气度面前应该淡化,近期尤其要关注基药目录、配方颗粒、没涨的非国企优质中药标的。

医药板块其他多数标的已经跌到估值能接受,但苦于没有板块行情的阶段。稍微拉长时间维度,医药在目前这个时间点配置,会显示出很好的投资价值。黑暗中的存量博弈,静待创新药曙光乍现!

当然还有人工智能、TMT的观点在前期文章都做了重点分享,这里不再赘述,这是我们摆脱欧美掐脖子,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重大引擎,错过他们可能和错过房地产和互联网的机会是一样。

2023年退市股明显增多,多数都是触发面值退市,其中以房企居多。昔日千亿元房企蓝光发展6月6日被摘牌,成为A股第一家退市房企!

全面注册制后,退市的标准主要是四类,即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退市、规范类退市(信披违规、年报不保真、规范运作有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等)以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交易类强制退市的标准有:

1.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低于1元。弱势下,股价跌到1.5-1.2元以下,可能就会有加速下跌出现。

2.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

3.连续120个交易日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实现的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500万股。

4.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股东人数均少于2000人。

触发财务类退市,相比过去要三四年才能退市,现在基本两年不达标就退市了,标准如下:1.净利润亏损且营收低于1亿,第一年st,第二年直接退。净利润以与扣非孰低为准,营收则是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防止为保不退市,临时增加其他收入。

2.期末净资产为负值。

3.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4.证监会行政处罚书表明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导致该年度相关财务指标实际已触及第1项、第2项情形的。

以2019年为界,过去28年总退市家数不足百家,平均每年3-5家。随着全面注册制推行,近5年退市数量明显上升,2019年10家、2020年退16家、2021年退20家、2022年增至46家(创新高,去年市场弱),2023年确定退市的也将超过40家。

首先这肯定是一种进步,但相比每年上市四五百家,这点退市量依然不够。以美股为例:

从1975年至2021年的47年间,美国三大股市IPO总计为19839家,退市总计为19445家(含并购及主动退市),也就是说,这47年间美股年均IPO公司数为422家,年均退市公司数为413家,两者相差不大。

2019年8月,笔者说过未来5年要退市500家,现在时间过大半,距离预期还是差点,A股市场还是保守了点。参考美股,未来大概率也是上多少,退多少,这样A股才会迎来长长久久的行情。

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差公司,拥抱绩优股。过去买差,等着等着能有牛市;可现在不一样了,5000家股票,按15年牛市标准(2500只股票,2万亿成交,每只8亿)算,得4万亿,所以全面牛不现实,等着等着可能就是退市!

作者:陈红兵,安徽美通资产董事长、微博知名财经博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