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 > 专栏 > 列表

融资迎来新突破,民企债券的窗口期到了吗?

作者:吴其伦   来源:《财富时代》2023年11月刊 2023-12-11 21:07:10

图/摄图网

民企债券融资迎来新突破。

今年9月11日,吉利控股在上交所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这是首单被纳入公司债券基准做市品种的民企债券。吉利控股本期科创债发行规模为2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3.54%。作为民企债券融资支持机制的首批示范项目之一,本期吉利控股科创债的成功发行,无疑为后续这一机制作用的持续发挥奠定了良好开局。

在这一机制的背后,是中国证监会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支持民企发展措施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发行、开展支持民企融资的专项支持计划、创设信用保护工具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等。

也正是因为这些成果的促进,在今年前6个月,上交所民营企业申报规模增长109%,安踏体育等优质民营企业首次申报公司债,吉利集团、小米通讯、三一租赁、正泰集团、京东集团等多家优质民营企业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或公募REITs产品实现融资,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总而言之,中国证监会打造了一个好的基础,而其他品牌积极响应作出了良好的示范,最终吉利控股开了先河。

近年来,多家央地国企、民企对申报公司债都跃跃欲试,更多大额高等级信用债被纳入基准做市信用债池子当中是大势所趋。而将吉利控股及其所代表的民营企业债券纳入交易所基准做市信用债券范围,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吸引更多投资机构关注并参与投资,逐渐形成更加公允的民企债券信用利差,并通过持续做市来缩小这一利差。

那么,民企债券融资由此迎来属于自己的窗口期了吗?

还没。虽然监管部门支持民企债券融资的力度在不断增强,但民企债券融资仍然存在发行规模较低、分层化的特征。就目前的势头来看,谈“窗口期”还为时尚早,因为现在只是开了苗头。不过如果能够秉持住这种态势继续发力,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那么真正的窗口期就不远了。

如今的民企债市融资还处于低迷与分层的不成熟阶段,暴露的问题尚且尖锐。

据统计,今年8月单月,民企在交易所发行公司债的规模为37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41%和38%;2023年1至8月份,民企在交易所的公司债发行规模为287亿元,同比下降49%,占交易所公司债发行规模总额的1.1%。

此外,民企债券融资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高精尖或战略产业领域的优质民营企业更易在债券市场获得融资。统计数据显示,8月民企交易所公司债发行主体中,AAA级占比为100%;1至8月份AAA级、AA+级和AA级主体评级占比分别为70%、25%和5%。

民企债券发行仍然相对低迷的原因,主要源于三点:

第一,民企信用评级较低,风险更大,投资者更愿意选择更安全且流动性更高的标的,而国企则成了首选。

第二,民企融资困难,一方面民企大多缺乏健全的信用记录,另一方面民企又大多缺乏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民企在债券市场获得低成本融资,融资问题成为大难题。

第三,民企的市场认可度小,无法与国企对标。国企掌握着各资源的大头,民企则只掌握小部分。今年8月单月,国企在交易所发行公司债的规模为3999.6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上升23%和21%。2023年1至8月,国企在交易所的公司债发行规模约为2.62万亿元,同比上升29%。通过对比就能够清楚看出民企的困境。

第四,民企资源分配不均,高精尖或战略产业领域拿走本就有限的资源,其余领域的民企难以出头。

总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建设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民企债券发行规模仍有待提升。需要对民企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帮助民企开拓更多融资渠道。

那么,如何给予政策倾斜,从而帮助民企开拓更多融资渠道呢?

对民企而言,首要任务是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同时通过提供更多企业信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破除“唯国企中”的现实。要推广央地合作增信模式,以全国+地方金融机构的多重增信,分散资质一般的民企的信用风险。要发展高收益债市场,吸引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进入,同时监督参与民企做好信息披露,提高投资者安全感。优化民企债券违约后的处置方案,确保违约债券能够依法有序进行司法救济。央企应当适当谦让,将资源更多地向民企倾斜。

我国曾经推出的政策在当下看来值得借鉴与革新——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设计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政策组合。其中的“第二支箭”就是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且“第二支箭”在2022年11月得到了延期并扩容。自2022年11月政策延期并扩容以来,“第二支箭”已累计支持18家民营企业发行超330亿元债务融资工具。在交易所债券市场方面,2018年至今,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下,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共为34家民营企业的42只债券提供信用保护,助力债券融资超过330亿元。如果能在当下继续深化这一政策组合,民企定会迎来更大的转机。

对于政府而言,首先,要降低债券发行门槛和成本,拓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债券融资能力,政府应当多方向尝试降低债券发行门槛和成本。对于优质民营企业,可减少其发行条件和审核程序,降低发行费用和利率水平。政府应当积极拓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私募债券,支持民营企业在境内外发行债券,扩大债券融资的来源和规模。以此增大民企的生存空间。

其次,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的信用支持。政府可以尝试设立民营企业债券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债券提供风险担保,增加投资者信心,促进债券融资。提供民企专业化的债券融资服务。可试图加强金融机构的债券融资能力建设,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评级能力,开展债券融资的宣传活动,组织债券融资的培训课程,提升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参与度和成功率。只有如此,民企才能逐渐向国企的标准前进。

最后,要建立健全债券市场体系。政府应当加强对债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推进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完善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和奖励措施,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最重要的,是要推动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债券融资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债券融资服务。

既然如此,如何为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债券融资服务?

我国应当要引入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LN(信用联结凭证)、担保增信、交易型增信等多种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优秀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提升发行成功率。但同时,对于资质一般的民企,也要通过创建高收益债平台、优化债券违约处置方案、推广“央地合作增信”、引入CRMW等方式给予融资支持。对能力较弱的企业,要给予额度相对低但融资更为便捷的方式,让弱势企业能够获得发展的动力,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此外,对于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应当发扬长处、弥补短板。对发展势头良好的创新型行业来说,国家应当多给予其优惠政策,保证其长足发展,促使其进一步反哺国家、提携其他行业的发展。对于创新能力较弱的行业而言,也应当大力扶持,推进其进行革新。民企是一个整体,发展需从整体发展。

助推企业质量提升的核心是技术与人才,这一方面政策上国家应当有所作为,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即便是民营500强企业,其研发费用仍主要来自企业内部,获取外部经费支持较低。政策上可以加大对民企研发的支持力度,与之相配套,从国内外引进高技术人才,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和步调推动企业运营和研发的改善。

笔者相信,只要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债券融资服务,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民企债券的窗口期很快就会来临。

作者:吴其伦,知名财经评论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