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 > 张望天下 > 列表

互联网上的说话艺术

作者:张国庆   来源:财富时代杂志 2019 12月刊 2020-01-07 16:16:00
几千年来,传媒为了赢得受众的喜爱,一直在努力中。即便是17世纪的传媒——同当今的传媒一样,也“是应公众之需求和意愿(抑或传媒人自认为是应公众之需求和意愿)而形成、发展的。”在《制造路易十四》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深入挖掘了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千年不变的事实:传播的艺术在赢得受众的过程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这种成功传播,也关系到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财富积累与扩张。
 
说话的学问

很显然,为了保证传播效果,轻松幽默的发言十分重要。正如心理学家和传播专家所言,“通过大众媒介,我们寻求大量的愉悦,即使在最严肃的公共发言人身上,在我们最严肃的报纸或新闻广播中,我们也珍视一丝轻松的格调。”尤其是对于政府公号负责人及企业公号的经营者来说,说合适的话,营造轻松的格调和氛围,让受众感到舒服、自在,非常必要。这一点,从近年来诸多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即可见一斑。

说话的学问,在互联网上尤其有用。尽管互联网发展了很多年,社交媒体也是方兴未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普遍掌握了网络上的说话艺术。“事实上大多数人说话是不得要领的。在工作中,不着边际的语言是有害的,它给沉溺于其中的人们打上了不讲效益的烙印。而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话时,则往往意味着某件事情将要发生。他已掌握了说话的强大力量,通过说话,他能发动一系列实际行动。他说话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要有目的地说话,换言之,就是说话要有设计感,尤其公共场合的发言,而社交媒体如微博,就是一个公共场合。如果想在社交媒体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就需要对发言有所控制,力求收放自如。

“说人话”是关键。美国学者尖锐地指出,“有效传播的秘诀是有能力控制语言的抽象程度,使读者或听众能明白意思,如果你看书仔细,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大量的简单词汇和具体形象,甚至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最伟大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作品也大量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具体的形象。只有那些自命不凡、意在卖弄的作家,才忽视传播对象的需要,才试图给同行留下深刻印象,才会专挑生僻字眼、多音节词和高度抽象的表述。”换个角度说,很多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传世,原因就是很重视传播的艺术,重视受众的感受,选择简单的词句,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案例,以便使道理植入人心。肯尼斯·博尔丁在《形象》一书中指出:人的想象力只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复杂性。这意味着,在这个“快餐时代”,简约、有力的表述,往往会起到非常好的传播作用。相反,啰嗦、过分专业化的表述,则往往很难令人接受。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那些成功的政治家身上学到许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控信息,也即,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并且会通过接近“无耻”的方式不断重复这些信息,直到它最终沉淀进听众的内心深处。如果我们能从这个喧闹的媒体时代学到些什么的话,那就是:只有简单纯粹的信息才能冲破重重障碍,直达听众的内心。这种掌控信息的能力,就是有效传播的能力与艺术。

不仅如此,即便是学术作品,也需要尽可能地通俗化,这也是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如赖特·米尔斯所言,“在今天的许多学术圈子里,任何人要想写得通俗易懂,就很可能被指责为‘只是个文人’,或者还要糟糕,‘就是个写稿子的’。或许你已经懂得,人们通常的这些措辞,其实只是显示了似是而非的推论:因为易懂,所以浅薄。”这番话是十分犀利的,也是一针见血的。社会科学肩负着思想普及的使命,如果不能为大众所理解,也就成了小圈子文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任何思想与信息会被迅速传达给大众,而如果想要被社会接受,就必须尽可能通俗易懂一些,这种来自市场与社会的要求,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术作者意识到需要将学术的问题写通俗。这直接促成了文风的改变,其中相当程度上都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关。



 
传播是关于接受的艺术
 
美国画家约翰·柯林指出,“艺术中没有苦难。所有艺术都是关于接受,所有艺术都是关于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就是关于接受的艺术,不被接受和理解,就不是成功的传播。

“你的每一次传播,要么把人们拉得更近,要么让人们离你更远。”换言之,没有一次传播是无意义的。你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表态,你的朋友圈,你在微信群中的发言,你与他人的微信私信交流,你发布视频音频作品,都是在传播,让人们更喜欢你,更乐得接近你或者让人们更看低你,更疏远你。这其实也是社交媒体时代容易失去“朋友”的重要原因所在——其他人更了解你、更欣赏你了,或者更看轻你、更看清你了。

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建议,更容易被人接受。西方传播学家普遍认为,“传播主体给出的建议越明确,受众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体给出的建议越详细,他或她的建议就越容易被采纳。”也就是说,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与其大而化之地进行传播,不如有针对性的、化整为零进行传播,而且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是一种传播考验。在传播学中,网络语言被称作为“新型俚语”,一方面它能拉近那些熟练使用这些网络语言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会给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人带来困扰。而“有些强调传统传播风格的传播专家,将这种网际空间的新语言看作错误的、不完善的或低劣的语言。虽然网际空间的人们希望形成他们自己的另类术语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将这种术语用于其他背景还是值得怀疑的。”因而,对于优秀的传播者来说,就需要把握好网络语言的使用分寸,既要在互联网上恰当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拉近与网民的关系,又要在其他场合谨慎使用网络语言,以免造成误解,引发争议。事实上,近年来许多个人与企业在那些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因为在互联网上的不当话语,给自身乃至企业带来巨大的麻烦。

在互联网上的一味迎合也是不可取的。喜剧演员史蒂夫·马丁给出过不错的建议:“做到出类拔萃,别人就不会对你视而不见。”在他看来,如果你专注于让自己变得更好,别人就会找到你。这其实就涉及到传播的艺术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这种海量信息的时代。当然了,像所有的优秀产品一样,首先你要做好自己,然后要以恰当的方式传播你的作品,如此才是良性循环,而一味地博出位,却没有思想底蕴,也是不能长久的。

从历史上的大众传播看,直接表达方式引起的传播效果比间接表达更为明显,这也可以解释互联网上的传播效果:简单粗暴,不考虑受众感受的宣传与广告,效果都不太好。实施传播还是需要讲求艺术与策略。为什么网络诈骗要首先进行反智化测试?就是为了将智商及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排除在外,重点去影响教育水平较低、容易被影响的人群。而且看上去还很有效。这其实暗合了西方世界总结了一百年的传播规律。最好的传播,是价值观正确,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彰显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能够根据对象选择最佳的事实传播模式的。


 
有效传播八原则

一、放开怀抱。为什么有些新人反而在传播方面能够异军突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更愿意冒险、实验,跟随内心的想法,更容易突破思维的局限。如日本禅僧铃木俊隆所言,“初学者的心,面向无限可能;专家的心则饱受羁绊。”在传播中,放得开,真的很重要。

二、欲求先与。朋友圈由盛转衰的一个教训是,不要把你的页面当成自我推销的工具,即便是做微商,也要多多提供积极信息给他人,否则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去看你的文字?换言之,如果只是想自我推销,往往适得其反,而基于创造、创新的传播,才是王道。

三、有效的传播,也贵在坚持。有句话说得好,“单看一篇文章没什么,但是十多年来累积发表一千篇就是你的人生成就。”在他人浮躁时,在人们都懒得读书、思考时,你能沉下心来,坚持读书、思考与创作十年如一日,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是必然的了。

四、适可而止的表达也非常重要。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有些时候,“你说得越少,你的影响力才会越大。越是蓄而不发,你就越有力量。”尽管互联网是非常方便表态的地方,但是从话语权的角度出发,适度的表达才是最好的。

而所谓“适当的信息”,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别人的信息。但如果我们做得有些过头,就有可能会伤害别人,这时我们所传达的信息就会变得不再适当。这里的适当,有三层意思,一是时机适当。比如说你不要在对方特别忙碌的时候与其探讨过于私人的问题,也不宜在对方悲伤的时候过多地分享你的喜悦。二是表达适当。人与人之间,都是有着某种心理距离的,有些话可以朋友之间分享,有些适合亲密朋友分享,还有些适合一般朋友分享,这就要注意分享对象了,所谓交浅言深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三是量能适当。无论是劝说别人,还是信息分享,都要避免过量,过了对方就难以接受与吸纳了,甚至会给对方带来纷扰。四是节奏适当。比如在微信上,你发给对方很多话,但对方回复很少,就不必再发或者说空闲一段时间再说,反之亦然。这种微信上的信息往返,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心理关系与心理距离,很微妙,但必须注意。

五、沟通与对话态度,远远高于对错本身。“在多数人际交往中,我们面对的问题不在于‘你是对是错’,而是‘你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还是想取得效果(即进行有益的对话)’。”很多时候,人们过于在乎对错,在乎如何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忽略了互联网传播的关键所在,也即进行有益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杠精”态度是影响沟通与交流的,因为“杠精”太在乎自己是对是错了。

六、自信是进行有效传播与交流的关键。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你强势地与人交流,人们往往会认为你信心满满。当你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他们则想要了解更多。当习惯了你的话语方式,他们就会对你的话语产生某种程度的信任与依恋。换言之,你的自信的交流方式,会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你的信心,甚至产生某种程度的迷恋。这一点,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同样有效。

七、恰到好处的闲聊可以推动人际融合。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闲聊都是黏合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互联网每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都离不开聊天工具的进化的原因(从BBS到聊天室,从QQ到微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闲聊在参与者之间营造了共同之处,因为那些交流信息的人彼此担保他们共享的内容。通过批评他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闲聊最终成为一种谈论自身的方式。”社交媒体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为人们的闲聊提供了非常方便、多元(有一对一的私聊,也有微信群组形式的群聊)的途径,而所有的闲聊,其实最终,都在突出着当事人的文化与价值观,强化人们的自我认识与社会认知。换言之,恰到好处的闲聊,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地获取或传播信息,塑造适宜的自我形象。社交媒体的闲聊,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还是一种传播艺术。

八、做与众不同的人。事实证明,那些与众不同的人比较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一副奇特的、略带几分令人难忘特征的容貌,对演说家来说往往成为一个优越条件,因为它有助于集中人们的目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样的,我们在网络上的亮相,如果很特别的话,也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兴趣。而关注就是力量。

归根结底,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说话艺术,还是取决于其正向的价值观与良好的文化素养,而只有三观正确的人,才能真正长期进行有效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人设”,并由此带来相应的社会反馈与财富机会。



标签 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