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列表

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新时代扬帆新征程

作者:谈文鑫   来源:《财富时代》2024年1月刊 2024-02-22 01:35:18

摄图网

2021年中国GDP 超过113.32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80237元。IMF最新预测中国经济2024年最新经济增长率为4.2%;日本经济新闻社及日本QUICK新闻社预测中国经济2024年最新经济增长率为4.6%;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1月9日发布《2024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预测中国经济2024年最新经济增长率为5.2%。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强调“三稳基调”。笔者创新型中小企业奋战在市场一线,压力巨大,是破解还是迷局,笔者期望借本文,梳理过去20年经济增长之道,进而从微观层面透析中国经济的挑战和机遇。

一、林毅夫预测中国经济发展GDP增长将超过8%

林毅夫2023年9月在香港城市大学演讲“如何认识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他提出“后来者优势(luck commerce advantage)理论”。在技术创新方面,他认为后来者能够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并创新,成本和风险小,企业实现产业商业化的代价可控,而且速度更快;在贸易方面,他认为贸易对后来者小经济体的好处大于大经济体。

林先生推断中国经济从2019年到2035年连续16年可获得人均GDP 8%以上的经济增长,2035年到2050年连续15年具有人均GDP 5%以上增长潜力。

林先生还认为,中国经济与德国日本韩国经济时代相比,具有数字经济发展提速的优势,例如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表现强劲。数字经济的特征就是研发周期特别短,研发周期一般是12个月到18个月就能推出成熟新产品,研发周期短代表着研发投入不够大;相比传统产业技术研发周期通常需要工程技术、高智商人才投入5年到10年,甚至20年才能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投入要求大。

基于以上数据预测模型,中国2049年人均GDP是美国的50%,中国GDP将是美国GDP两倍以上,又因为贸易对小经济体的好处大于大经济体,所以美国就会心悦诚服,接受中国是第一大经济体的事实。

二、产业工人规模巨大、高素质高学历、熟练技能和人才荟萃是中国社会生产力主要特征

2021年中国产业工人7.33亿人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主力军。中国产业工人呈现高素质化和高学历化,高中以上学历4.88亿人,占总产业工人数66.58%,大专以上学历2.65亿人,占总产业工人数36.15%。

1.2021年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达到7.33亿人。

数据香港环亚经济数据有限公司CEIC网站

2.2021年高中以上学历4.88亿人,大专以上学历2.65亿人。

基于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

三、中国开放红利及全球化红利、技术创新应用和城镇化发展等相关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

TOP 10产业生产力创造和贡献企业数占比87.96%,TOP 10行业平均增长率贡献为17.5%,同时进入TOP 10生产力创造贡献和TOP 10增长率贡献的有TOP 7产业,分别是:批发零售、租赁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建筑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占总体经济企业数体量57.69%,平均增长贡献率为19.05%。特别关注的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没有进入TOP 7产业,但制造业企业数占比高达17.36%,排行第2位,规模基数大,经济增长率贡献为6.36%;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企业数占比2.39%,排第11位,但经济增长率贡献15.21%,排第8位,这两个产业对稳经济和稳就业呈现基石作用。

不出意外,TOP 7产业集群都集中在互联网应用服务、基建和基础服务、全球化制造服务、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服务、城镇化居住等相关领域,改革开放的中国睿智精英决策层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趋势, 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大力支持以上领域的发展,建立了经济特区、经济新区、经济开发区、经济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哪里有生产力发展,哪里就是配套的基建和政策,进而打造出中国式特色的贸工技市场经济体系,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1.TOP 10行业生产力创造和贡献企业数占比87.96%。

行业

企业数占比%

发展力因子

批发零售

26.26%

全球化制造出口及互联网技术应用

制造业

17.36%

全球化制造及信息化流程化应用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9.79%

公共基础建设

租赁商务服务业

9.52%

国家租赁经济及贸工技市场服务开拓

农林牧渔

6.21%

基础农耕产业

建筑业

4.79%

房地产及基建大发展

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

4.63%

科技及技术应用大发展

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

3.20%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大发展

教育

3.11%

高素质高学历大发展

房地产

3.09%

城镇化和房地产大发展

基于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

2.TOP 10行业平均增长贡献为17.5%。

行业

就业增长率

发展力因子

农林牧渔

25.31%

土地改革及农耕生产束缚解放

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

20.15%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大发展

建筑业

19.40%

房地产及基建大发展

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

17.91%

科技及技术应用大发展

租赁商务服务业

17.66%

国家租赁经济及贸工技市场服务开拓

文化体育娱乐业

17.57%

服务业大发展

批发零售

15.34%

全球化制造出口及互联网应用大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

15.21%

配套流通及新技术应用服务大发展

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13.16%

配套服务业

房地产

13.08%

城镇化和房地产大发展

基于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

3.经济发展综合能力贡献的TOP 7产业,其生产力创造及贡献企业数占比57.69%,平均增长率贡献占比19.05%。

同时进入TOP 10生产力创造贡献和TOP 10增长率贡献的产业:

行业

总体企业数体量占比%

增长率%

批发零售

26.26%

17.57%

租赁商务服务业

9.52%

17.66%

农林牧渔

6.21%

25.31%

建筑业

4.79%

19.40%

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

4.63%

17.91%

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

3.20%

20.15%

房地产

3.09%

15.34%

基于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

四、中国配套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的关键

1.大规模中小企业成为国家产业经济的驱动力。

企业化的生活方式和群体文化方式渗透到7.33亿产业工人之中,认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在这个主体人群里深耕发芽。大规模中小企业成为国家产业经济的驱动力,占就业存量的80%,占企业数量的 95%,产业工人每天都生活和感受着企业的效率文化和效益文化。

中小企业兴则经济兴,中小企业活则经济活。这既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经验,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5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纵观全球发展,拥有健康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不论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还是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小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广大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细分的专业优势,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孕育主体,蕴含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企业社会形成的很多逻辑及组织方式进入到了非商业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经济发展就是要谋求GDP增长和人均GDP增长,GDP代表着国家发展的生产力,是整个社会提供商品及服务的总和,对应企业收入的总和,是企业综合经营和服务能力的核心指标;人均GDP代表着产业技术的先进水平和平均劳动生产力水平,是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对应到企业就是单位成本的生产效率,是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指标,主导着企业产业工人的社会收入和社会需求。

国民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表现的重要次序也不同,前者是高速增长阶段的第一优先级,后者是经济平稳增长阶段的第一优先级,后者也是调结构的产能升级的第一优先级。如果经济治理的服务单位和非商业单位,不以发展“国家生产力”和“平均劳动力生产水平”为第一要务,不以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的方式服务产业主体,中国经济发展在前行中就会不和谐,就会有不确定性。只有社会发展大趋势和社会治理改革配套相伴而行,整个社会,从企业到非商业机构就会蓄力待发,社会生产的单位成本会降低,社会经济产出效益就会高,那么人均收入也会高,社会总需求就会旺盛,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就会良性循环,真正实现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7.33亿产业工人正孕育着社会阶层重构。

香港环亚经济数据有限公司CEIC网站显示中国2021年有7.33亿就业人员。《中国统计年鉴2022》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2021年为1.7亿人,那么私营单位的就业人数就是5.63亿人。城镇非私营单位1.7亿人中,有限责任公司就业人员、股份有限公司就业人员、港澳合资单位就业人员、外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合计1.07亿人。那么,真正市场化超过7亿的工人阶级就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主体人群。

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产业工人从贫困走向温饱,从温饱走向小康的直接幸福感的体验满足里,社会主体阶层服务被弱化。当经济发展进入低增长的平稳阶段,再加上外因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因素、极端天气因素、美国的不确定性对全球市场的扰动等)作用,细分化的社会阶层服务、研究及重构就变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基于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该数据不包括私营单位就业人数)

五、中国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应对建议

“三稳基调”下,如何用新产业弥补确定性产业潜力的发展不足,包括地产下行、传统金融思维复辟下经济的“吸利信贷破坏”、加速的信贷违约、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高附加值产业乏力等问题,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同时以上数据分析显示,中国也继续了经济发展巨大机遇。

①与国际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德国、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经济拥有8%以上的经济增长潜力。

② 40年的改革开放积累,积累了产业工人7.33亿人,高中学历以上的熟练技能产业工人占比为66.58%,高素质高学历的产业工人占比为36.15%,拥有创造巨大劳动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的潜能。

③ 中国经济发展成绩都是在顺应时代洪流取得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基建和基础服务、全球化制造服务、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服务、城镇化产业工人刚需居住等相关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要实现“三稳基调”,既要顺应新时代7.33亿产业工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配套的改革;又要微观上找到“未来潜力产业”领域,支持并赋能其发展,以弥补确定性衰退带来的拖累,进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有压力,但不是畏难。

全球经济衰退下的外需萎缩、内需乏力、房地产需求抑制、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的制造业流出和新科技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受阻等将是大概率事件,受波及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批发零售、制造业、教育业、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占整个TOP 10产业超过50%。假设这些产业生产力创造及贡献、经济增长贡献率持平,进而让基础公共服务业、农林牧渔、租赁商业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传统产业撑起2024年比2023年经济增长的5.2%,那么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巨大挑战。

2.首要任务就是进行配套改革,建立与7亿产业工人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服务体系。

前述林毅夫先生说到中国经济有8%的增长潜能,同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数量的熟练技能产业工人和最大数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产业工人,如何抓住新征程路上的发展机遇和窗口期,把中国最大产业工人的生产力创造、社会总需求挖掘并释放出来,这既是决策者的使命,也是7.33亿产业工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这个使命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释放超过7亿产业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力,赋能和助力创新创造。

3.抓住新时代科技应用的窗口期,发挥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的领头羊作用。

汽车作为较高客单价商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体量贡献意义重大,新能源汽车起源于美国特斯拉,但大力发展在中国企业。2023年乘用车销量近2170万辆创新高,新能源车占比超35%,达773.6万台,高达万亿市场规模。如何发挥这类新型产业的内需和先进出口的领头羊作用,将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事半功倍的贡献。

 

4.人工智能下平均生产率大幅提高和内需高质量服务大发展齐头并进。

人工智能是人均GDP提升的直接手段,是减少就业岗位的,但人工智能从业人群的收入必将会大幅提升,高净值需求就会旺盛。人工智能释放的社会生产力必将转移至人均GDP提升配套所需的高质量服务业,带动高质量服务和完美体验服务大发展,将提振新型就业和新型内需,同样能提升人均GDP,进而贡献经济增长。

5.挖掘中国老年人口的服务和需求,大力开拓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服务。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高达18.7%,高达2.7亿人,这部分人对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的需求巨大。如何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集群,充分利用其相关的直接和潜在生产力,进而提振内需,将会是中国经济GDP发展和增速一支重量力量。

6.夯实未来技术赛道产业发展不放松,特别是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和补短板的高端技术及高端产品等核心产业,它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永动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把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确定为数字产品制造业(计算机、智能设备制造等)、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产品批发、零售等)、数字技术应用业(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要素驱动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效率提升业(智慧农业、数字金融等)5个大类,其中前4个大类是数字产业化部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及核心产业,第5大类是产业数字化部分,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我国数字经济规模2023年突破55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41.5%,体量巨大。该产业集中了大量的高素质和高学历人群,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7.新型乡村小镇的城镇化建设、农林牧渔、文化体育娱乐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服务仍有巨大的市场红利空间。

中国有近7亿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总需求的提升,反过来将对新型乡村小镇的城镇化建设、农林牧渔的需求、文化体育娱乐业的需求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服务的需求释放出巨大的红利空间,同样能贡献国内生产总值,进而提升社会生产力总水平。

作者:谈文鑫,21年中国信息产业工作经历,前世界500强硅谷企业中国软件服务区域总经理,前中国支付龙头企业高管,现跨国企业上海翰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学兼职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