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列表

加大扶持政策落地力度 民企债券融资才能迎来窗口期

作者:余丰慧   来源:《财富时代》2023年11月刊 2023-12-11 21:11:04

图/摄图网

民企债券融资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金融市场的热门话题,监管部门对民企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民企债券融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发行规模较低、分层化的特征等。

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企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监管部门鼓励券商和基金公司积极参与民企债券融资,提出了一些便利民企债券融资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民企债券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也为民企债券融资的发展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

但民企债券融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民企债券融资的发行规模较低。与国有企业相比,民企在债券市场上的发行规模往往较小,这也限制了民企债券融资的规模和效果。民企债券融资还存在分层化的特征。由于民企的信用状况和规模不一,导致民企债券的信用评级和利率存在较大差异,这也给民企债券融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随着监管部门对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强,可以看到民企债券融资有望迎来属于自己的窗口期。监管部门对民企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强,这无疑为民企债券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企债券融资的环境也将逐渐改善,民企债券融资的规模和效果也将得到提升。

期待监管部门能够继续加大对民企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为民企债券融资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键在于各类扶持民企发展的政策落地,而不是持续性悬在半空中,让民企看得见而摸不着,可望而不可即。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融资难度大、成本高等原因,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需要认识到,民企在融资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民企所处的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等因素,使得民企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对于民企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帮助民企开拓更多融资渠道,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对于资质一般的民企,可以通过创建高收益债平台、优化债券违约处置方案、推广“央地合作增信”、引入CRMW等方式给予融资支持。创建高收益债平台可以为民企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优化债券违约处置方案可以增强投资者对民企的信心,从而提高民企的融资能力。推广“央地合作增信”可以通过政府的信用背书,提高民企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引入CRMW可以通过转移信用风险,提高民企的融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民企的政策倾斜应该是基于市场规律的。政策倾斜不能成为一种“特权”,更不能成为一种“保护主义”。政策倾斜应该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帮助民企更好地融入市场,提高民企的竞争力。政策倾斜也应该是有限度的,不能成为一种“过度保护”,更不能成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才能帮助民企更好地融入市场,提高民企的竞争力。这一认识是必须统一的,否则会破坏市场基本规律,导致市场极大不公。

民企债券融资顺利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机构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债券融资服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们对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专门的团队来为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债券融资服务。这个团队需要具备丰富的融资经验和深厚的行业知识,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制融资方案。这些专业团队需要与民营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服务。各大商业银行总部成立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部,就是一个有益尝试。

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创新融资产品,为民营企业提供差异化的债券融资服务。传统的债券融资产品往往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行业需求,设计出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融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包括定制化债券、可转债、混合债等,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还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确保为其提供的债券融资服务是安全可靠的。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债券融资服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状况,加强对企业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确保融资服务的安全可靠。

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与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灵活的债券融资服务。监管部门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支持,市场主体可以积极参与债券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能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作者:余丰慧,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学家,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央广财经特约评论员,中国产业经济调研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 ,BWCHINESE中文网和和讯网特约专栏作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