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列表

发挥专业优势,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成渝经济圈建设

作者:李大成、江元明、谭舒丹、常捷、张晟   来源:《财富时代》2023年8月刊 2023-08-30 02:26:52

图/摄图网

一、背景

(一)成渝经济圈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1.成渝经济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成渝经济圈建设逐步上升至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要区域规划同等高度的战略层面,其在经济体量,人才储备和金融发达程度在西部地区都首屈一指,有能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有助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在经济体量方面,川渝地区在西部具有较大优势。2022年四川省GDP增速2.9%,其中成都GDP增速为2.8%,重庆2.6%。2022年,四川省GDP为56,749.8亿元,重庆GDP为29,129.03亿元,川渝地区GDP占全国GDP的6.4%。成渝地区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第二产业次之,农业产值占比最低,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绝对优势,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汽车产业为区域优势产业,四川省和重庆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产业同质构成了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2022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获批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成都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6,262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

图1 近些年川渝地区GDP增速高于全国增速(%)资料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在人口聚集方面,作为西南经济最发达的成渝地区已然成为新的一极。2022年,重庆市和成都市常住人口分别为3,213.34万和2,126.80万,分列全国城市第一和第四。增量部分,2022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增加7.6万人,重庆市增加0.9万人,近五年两地每年均实现持续正增长。

在居民收入方面,202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3万元/人,成都和重庆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49万元/人和4.55万元/人,两市名义同比增长为4.3%和4.60%,均超过全国平均值3.9%。居民消费方面,成渝地区一向享有消费天堂的美誉,综合非居民消费部分,2022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96.50亿元,比上年下降1.7%,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0.2个百分点。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9万亿元,比上年下降0.3%。

图2 成都、重庆、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同比%。资料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在城镇化率方面,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成渝经济圈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群。2022年,川渝地区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分别实现城镇化率79.89%和70.9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22%,两地近五年都保持3%左右的增长。随着成渝地区一体化机制逐渐完善,都市圈逐渐形成,中心城市产业扩散,未来成渝地区预计将享有更多发展机遇。

图3 四川、成都、重庆、全国城镇化率及增长对比%。资料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在融资环境方面,2022年,四川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7926.4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股权融资433.2;债券融资7493.3亿元,同比增长22.5%。2022年,重庆市资本市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近 1600 亿元,同比增长 42.1%。四川省深化境内外合作对接,提升资本市场外向度,沪深交易所西部基地、新三板西南基地和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相继落户成都,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地重庆。川渝地区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增长势头强劲,资本市场服务功能持续完善。

在高层次人才储备方面,成渝两地高校量质俱佳。重庆市共有68所普通高等学校,仅次于北京、武汉、广州三地位居全国第4,成都市共有58所高校,位居全国第8;质量方面,两地共有3所985院校,7所211院校,共计10所双一流院校,占全国双一流院校总数的7.3%。成渝地区的人才数量还在不断增加,2022年底成渝两市在校生数分别有111.01万人和110.57万人,合计全国占比6.06%,截至2022年底,四川省、重庆市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分别达到8.29万人和7.18万人,高素质人才数量逐年稳步增长,目前川渝已实现近3万名科技专家资源共享,其中高级职称占比90%以上,院士、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约2000余名,涉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口健康、农业等多个领域。

图4 成渝高校在校生人数(人)及合计全国占比(%)资料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在对外贸易方面,西部地区由于深处我国腹地,长期以来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相对落后,但近几年间,成渝地区抓住了“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机遇,创新打通中欧班列等对外贸易途径,进行一系列高水平开放平台、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实践,为整个成渝地区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形成内陆开放新格局。近年来,尽管在外部冲击之下,我国对外贸易步伐放缓,但成渝两地对外贸易发展势头依然良好,进出口总额近年来呈增长态势,外贸需求为成渝建设双城经济圈提供了重要动能,也支撑着中国内陆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合作。2022年,重庆市全年进出口总值8,158.35亿元,同比增长2.0%,保持外贸连续正增长,其中出口5,245.32亿元,进口2,913.03亿元;四川省全年进出口总额10,076.7亿元,首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6.1%,规模居全国第8位,其中,出口额6,215.1亿元,进口额3,861.6。

总体而言,成渝城市群与其他三大城市群相比发展潜力巨大,其经济体量和城镇化率在西部地区首屈一指,人口增量和消费也是全国领先,其有能力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随着国家层面经济发展第四增长极政策大力推进,未来成渝经济群有望迎来超越式发展。

2.成渝地区股权融资环境

(1)成渝地区融资概况

2020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印发《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提出“携手重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2021年10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中国财富传媒集团承办,四川省金融学会、四川银行支持的“2021天府金融指数”线上发布会成功举办。根据2022天府金融指数,成都市和重庆分列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第五位和第九位。

2022天府金融指数评价体系包含一个总指数、两个分指数和八个子指数。和上年相比,前十名城市中,除成都外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降幅为4.93%。成都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科技金融等子指数上得分均有所提升,总指数得分上升1.35%,是前十名城市中唯一得分上升的城市,排名也因此上升一位。不仅如此,成都的农村金融在35个城市中排名第一、绿色金融排名第三。得益于成都在农村金融发展上坚持守正创新,将农村产权价值实现与农村金融发展有机结合,以仓储物流、国际商贸、信息服务等实体经济需求带动金融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成都在绿色金融政策供给、绿色金融工具运用、绿色产业规划布局上持续深耕细作,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欧阳泽华在“2021天府金融指数”线上发布会上致辞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四川省金融业将结合双碳目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纲要,继续加强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实施债券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同时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在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文旅金融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并以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为抓手,加强与周边兄弟省市的合作,推动更高水平金融业双向开放。此外,还要完善覆盖全省的金融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图5 2022年前十城市天府金融指数得分和排名展示

《四川省金融运行报告(2022)》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为66.0%,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为16.9%。2022年,四川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7926.4亿元,同比增长19.8%。股权和交易所债券融资实现“双增”,其中,股权融资433.2亿元;债券融资7493.3亿元,同比增长22.5%。持续深入实施 “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资本市场主体带动作 用增强,全年首发上市公司19家,创近5年新高,资本市场融资增长较快,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四川省深化境内外合作对接,提升资本市场外向度,沪深交易所西部基地、新三板西南基地和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相继落户成都,资本市场服务功能持续完善。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地重庆,以此契机,成渝加强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形成成渝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打造成渝金融科技发展高地。

(2)成渝地区融资环境的不足

A.股权融资不够活跃

首先,对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差距较为明显。川渝地区与沿海地区在股权融资数量与金额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见图6)。

图6 2020年创投基金投资分布情况(单位:亿元/例)数据来源:wind数据

成都市和重庆市2022年股权融资事件分别发生490例和127例,分列全国第8位和第17位。除去包含了超一线城市的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外,成都市在融资案例数量上分别为杭州市的45.12%和苏州市的53.55%,在数量上差距较大(见图7)。

图7 2022年股权融资事件数量前15。数据来源:wind数据

根据股权融资的金额排名,四川省和重庆市分别以625.07亿元和366.49亿元,分列第7位和第10位。四川省的融资事件累计金额分别为江苏省的31.60%和浙江省的22.14%,在融资金额方面与经济体量差距巨大(见图8)。

图8 2022年股权融资事件融资金额前15。数据来源:wind数据

整体来看,北上广依然引领创投行业发展,四川省和重庆市对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其次,四川省的股权投资基金以国营为主,投资阶段偏好后期。以成都市高新区为例,2022年国有参股的投资基金实际投资占成都高新区所有股权投资数量的72%和金额的81%,民营基金参与量较少,影响力较低。相对于民营股权基金,国有参股投资基金投资风格相对更为谨慎,投资更偏好于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的企业。如图9所示,战略投资阶段为四川省创投基金的主要投资阶段,占总案例数的49%。早期阶段的投资案例数相对较少,A轮和A轮以前的案例数分别为22%和16%。

图9 四川省创投基金各阶段投资案例数量分布情况。数据来源:wind数据

B.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法人金融机构在数量、资本实力、业务规模、业务竞争力等方面,与一线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发挥熟悉区域产业环境、人员、决策效率、物理距离等优势,与区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地方服务特色。以早期股权投资为例,单个项目投资金额少、风险大、尽调成本高且跨区域与企业团队建立信任成本高,大量早期股权投资基金因有地方政府出资,对返投比例有严格的要求,限制了基金对外投资,上述因素叠加,导致市场化股权机构相对不愿意投资异地早期项目,进而导致早期股权性资本形成更多需要依赖于本土资本。根据金融供给侧改革,鼓励中小银行、券商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为所在地中小企业服务尤为重要。同时,打造具备地方服务特色的法人金融机构,在提升中小企业服务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图/摄图网

(二)资本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尚存在不足

1.资本市场服务能力不足

相较于欧美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的功能发挥上较为不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分别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和企业IPO、再融资等工具促进资本形成,券商在一级市场缺乏促进资本形成机制。

一方面,不同于海外券商的重资本发展模式,国内券商为轻资产发展模式,业务结构上,以资本金占用少的通道型类业务和二级市场资本中介类业务为主,支持一级市场的资本金投入类业务相对有限,即券商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本金匹配失衡。目前,私募股权投资的市场格局已较为成熟且趋于头部化,券商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私募股权基金总体规模中的占比低。

另一方面,券商依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俗称四板)资本市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融资能力及交易活跃不足,因此难以促成资本聚集,导致券商借助新三板和四板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功能较难实现。

此外,券商投行服务模式侧重保荐属性,以核查验证工作为主,底线是合法合规,与会所、律所等中介机构通过核查验证确保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券商投行项目人员及质控与内核的流程设置,均是围绕券商保荐职能展开。传统投行服务模式的长期积累,导致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服务属性方面的功能发挥不足,金融服务属性短板在审核制背景下体现得不明显,但是在实施注册制之后,市场要求券商保荐属性和金融服务属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券商保荐职能类似于确保企业产品质量,是基本要求,而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类似于品牌与研发,是支撑投行业务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随着注册制的深入,券商投行业务也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仅仅依托于保证产品质量(保荐职能),已难以支撑业务持续发展,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的价值将越来越凸显,成为投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但是,券商金融服务的专业能力提升非短期行为,需要监管引导,券商组织架构、考核机制的调整与优化,投行团队建设等方面长期努力。

2.与地方经济融合度不足

券商以业务获取为目的,与地方政府通过讲座、路演、企业走访等形式进行互动,多为短期、松散、非连续性的合作,未能从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整合券商全方位服务资源,发挥券商优势,与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招商引资乃至金融产品合作等全方位建立深度合作,未能与地方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探索资本市场与地方经济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四川省为例,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省级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成都市攻坚“5+5+1”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高新区“岷山行动”计划未来5年投入30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等。券商在开展业务时与政府上述工作导向相结合,根据政府政策导向,借力政策资源,助力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打开业务局面。

银行在四川省推动与地方政府合作政策性金融产品的模式值得券商借鉴,通过金融产品合作深度融入支持实体经济。政府与银行、担保等市场金融机构联动,由政府财政、经信、科技等部门牵头出台风险补偿、企业融资贴息等政策,先后推出“科创贷”“成长贷”和“壮大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极大提升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科创贷”为例,累计为4296家科技企业提供104.04亿元贷款,年存续融资规模40亿元左右。

(三)华西证券积极探索提升对区域实体经济的支持

1.本土优势发挥不足

本土证券通过发挥熟悉地方产业、服务成本低、决策效率高等优势,能够提高对所在区域的服务支持力度,容易探索形成特色化的服务模式。但对比9个GDP及区域券商综合实力排名与四川省相近省份的数据,在本土企业IPO业务上,华西证券本土市场占有率与沿海券商存在较大差距,详见表1:

表1 券商IPO业务本土市场占有率

排名

省市

本土券商

区域上市公司数量

本土券商保荐数量

市占率

1

安徽

华安证券、国元证券

131

47

35.88%

2

江苏

东吴证券、国联证券、华泰证券、华英证券、南京证券

500

120

24.00%

3

湖北

长江证券、天风证券

115

23

20.00%

4

湖南

方正证券、湘财证券、财信证券

117

21

17.95%

5

福建

兴业证券、华福证券、兴证证券

155

24

15.48%

6

山东

中泰证券

233

17

7.30%

7

重庆

西南证券

58

4

6.90%

8

四川

华西证券、川财证券、宏信证券

140

7

5.00%

9

河南

中原证券

89

4

4.49%

10

浙江

财通证券、金通证券、浙商证券

541

21

3.88%

备注:上述数据截至2021年4月30日。

2.深耕四川根据地,加大力度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为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华西证券制定“深耕四川,面向全国”的根据地战略,成立根据地办公室,加大对区域资源投入。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参股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天府股交中心”),累计推荐2210家企业至天府股交中心挂牌。打造以“咨询、融资、并购”为主的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培训、沙龙、走进上市公司、专家一对一、融资路演等活动形式助力中小企业融智、融资和融资源。截至2022年底,服务覆盖本土中小企业近7000家,在省内形成了良好的服务品牌与口碑,亦获评中证协“普惠金融金牛奖”。

但是,公司在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服务模式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产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为区域经济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方面难以发挥更切实有效的作用。

3.创新一级市场资本形成机制,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

华西证券构建的“咨询、融资、并购”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券商促进资本形成的专业优势。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参照四川省银行与政府推出政策性金融产品的思路,华西证券自2019年开始探索联合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合作模式,借鉴政策性金融产品的成功经验,反复沟通论证,并组织36家企业调研,最终确定通过“投贷联动”模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产品模式得到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的支持。2019年7月30日,省政府副省长李云泽主持召开2019年上半年金融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成都市政府会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加强对华西证券“投贷互动”新模式的研究,探索形成更多“四川模式”“四川经验”。2020年4月3日,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主持召开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第40次联席会议,华西证券作了关于“投贷联动”产品方案汇报,谢瑞武副市长现场批示,支持“投贷联动”产品,并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支持政策。

截至2023年6月30日,“股债通”产品已为19家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2.24亿元的综合融资规模,其中股权融资规模 7000 万元,户均股权融资规模 368.42 万元。行业分布于电子信息(7家)、生物医药(7家)、先进制造(3家)、新材料(1家)和新能源(1家)。“投贷联动”产品计划在成都高新区试点运行,同步在成都市推广,并逐步在四川省内市(州)复制,预期3年累计为企业提供资金100亿元,支持四川省内350~400家科技中小企业,年培育及孵化拟上市企业15家。

二、投贷联动

(一)产品简介

“投贷联动”产品主要面向成长期企业,通过投贷联动融资模式,银行、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债权和股权投资共同解决企业融资需求。“投贷联动”模式包括初始融资和后续融资两个阶段。

初始融资阶段:华西证券和合作银行按20%与80%的比例分别向企业提供股权和债权资金(股权资金和债权资金的比例可调整,但以银行出资为主),担保机构对银行信贷提供担保,政府提供风险分担、贴息等支持政策。同时,由华西证券、担保机构、政府平台等共同设立的专属配套基金,获得企业直接股权投资权或后续股权融资优先投资权,对获得“投贷联动”产品融资的企业进行后续股权投资。

后续融资阶段:专属配套基金在产品期限内自主决策是否跟进企业后续股权融资。后续融资额度不高于“投贷联动”产品的初始融资期总金额,企业估值由各相关方协商,并按照市场化方式实施投资。

产品要素:“投贷联动”产品期限长,最长债权期限为3年,降低企业阶段性还款压力,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融资额度为1000万至5000万,根据企业偿债能力、业务价值和发展前景,不动产抵押,商标、专利、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或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保证等反担保方式,结合政府风险分担、担保机构担保、优先投资选择权等因素综合评估,增加企业融资额度。产品综合成本在5%~6%之间,相较市场普遍8%以上的债权融资成本较低,而且“投贷联动”模式企业债权占比高,降低企业股权稀释程度,变相降低了企业股权融资成本。

客户定位:“投贷联动”产品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或战略新兴产业,主要针对已经完成A轮融资,且具备在3年内申报IPO潜质的企业,重点覆盖处于A轮和B轮融资阶段的企业。

产品要素设置契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且,通过华西证券股权投资帮助企业建立股权融资信用,能吸引更多股权性社会资本的关注与支持,创新资本形成机制。2021年7月5日,产品经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审批通过,标志着“投贷联动”产品模式正式落地。继成都高新区落地后,华西证券将继续推动“投贷联动”产品模式在成都市、四川省内具有产业基础的市(州)推广,预期产品在3年内能覆盖500家左右企业。

图10 “投贷联动”产品模式图

(二)产品亮点

1.期限长,符合政策方向和市场需求

“投贷联动”产品期限最长为3年,能减轻企业阶段性还款压力。另外市面上缺乏3年期信贷产品,无法满足成长期企业中长期的融资需求,“投贷联动”产品弥补了这一缺陷,符合未来政策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

2.额度高,填补政策性产品空白

“投贷联动”产品额度最高可达5000万元,与现有普惠金融产品如成长贷(500万元)、科创贷(1000万元)相比,能满足成长期企业更大的融资需求,健全现有政策性产品梯度体系。

3.模式新,投贷联动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首先,证券公司早期介入可推进企业规范化和上市进程;其次,通过匹配股权优先投资权,给予企业更长期限和更大金额的银行信贷资金;最后,通过匹配股权优先投资权,给予相关方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压低前期银行信贷成本。

4.减少企业股权稀释

股权投资部分金额较小,减少对股东的股权稀释,避免对后续股权融资或上市形成障碍。另外,券商的投资能帮助企业建立股权融资信用,吸引社会资本的关注与支持。

(三)产品意义

1.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投贷联动”作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工具,在监管限制下难以建立风险分担与收益共享机制,导致其在国内推行效果不甚理想。而华西证券推出的“投贷联动”产品,创新性引入担保公司作为枢纽,债权端分担风险,股权端通过基金分享投资收益,成功建立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让债权和股权实现联动,共同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以成都高新区“科创贷”“成长贷”等为代表的1000万元以下普惠性政策产品对企业普惠性融资覆盖较为充分,而企业进入成长期后,缺乏政策性产品支持,导致资本实力中等的后备上市企业融资出现“断层”。“投贷联动”产品接力普惠性政策产品,能覆盖企业A轮至Pre-IPO阶段的融资需求。产品合作方预期通过3年时间,累计给予企业超100亿资金支持,服务覆盖400-500家中小企业,年培育与孵化拟上市企业15家以上。

2.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发挥券商金融服务专业性

华西证券通过“投贷联动”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与企业建立链接,同时,整合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以企业规范、行业研究、股权融资、融资顾问、IPO、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并购重组等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另外,针对券商投行业务侧重保荐职能,金融服务能力发挥不足的问题,“投贷联动”产品在券商核查验证等保荐属性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跟投选择权,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大金融服务支持,持续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券商保荐职能与金融服务两条腿同步走,扭转之前顾此失彼的状况,着力提升券商资本中介、价值发现、资产定价和交易撮合等金融服务能力。

3.创新资本形成机制,推动成渝经济圈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成渝经济圈在区位、人口、科技、产业布局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然而创新资本规模及活力与其产业基础严重不匹配。金融产品是链接资本市场与企业的桥梁,资本市场通过金融产品向企业传递价值。“投贷联动”作为金融产品创新,是华西证券在场外资本市场(或一级市场)促进资本生成的机制探索,弥补券商在中小企业服务领域的短板,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互补,共同提升场外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资本供给,这也是当下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投贷联动”帮助企业建立股权融资信用,撬动政策资源及银行信贷资金,能吸引更多股权性社会资本的关注与支持,创新资本形成机制,探索券商在一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有力支撑成渝经济圈建设。

4.提升区域金融机构发展水平,赋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投贷联动”产品充分发挥区域银行、证券机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在服务地方企业的各自优势,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合,改变金融服务割裂的状态,提升本土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根据中央金融供给侧改革意见,提升本土法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支持地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图/摄图网

三、资本市场提升中小企业服务的建议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毛细血管”,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贡献了大量以技术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各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落实,关系到中国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能否顺利进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性,“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普遍性问题。近年来,通过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等改革,我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得到很大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总体而言,资本市场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应积极探讨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新模式、新思路,切实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一)发挥券商专业优势,提升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券商作为资本市场核心参与者,挖掘企业价值,充分参与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贴身服务企业生长,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义务,也是券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华西证券通过“投贷联动”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与企业建立链接,同时,整合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企业规范、研究、股权融资、融资顾问、IPO、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

一是企业规范化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前梳理与解决上市障碍,加快上市进程;二是研究所行业研究支持,指导企业制定发展目标,确立竞争对策,改善资源配置并提前业务布局;三是市场化股权投资业务,除了成都科创股权投资基金外,还可由子公司对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四是融资财务顾问服务,依托专业的企业价值判断及全国丰富的投资机构资源,帮助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等融资工具,高效对接资本;五是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协助企业纵向和横向并购企业,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以保荐职能为基础,提升金融服务专业性

券商保荐职能与金融服务两条腿同步走,扭转之前顾此失彼的状况,着力提升券商资本中介、价值发现、资产定价和交易撮合等金融服务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1.监管层面

在私募股权投资的市场格局已较为成熟的背景下,鼓励券商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的本源,加大一级市场资本性投入,逐渐优化券商当下“头重脚轻”的资本配置结构,并鼓励券商创新试点一级市场资本使用路径,探索资本形成创新机制。

监管上将券商保荐职能及执业质量作为底线思维,不能严格按要求履行保荐职能的,以监管处罚为主,类似于产品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加大支持券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设计评价指标,以监管加分或鼓励为主。例如:为激励投行业务人员在保荐职能基础上,加大金融服务支持,持续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可给予投行业务人员跟投选择权(监管鼓励,若保荐职能或持续督导职能未能履行,则进行监管处罚),从而与企业进行利益共同体。

2.券商层面

传统投行以项目承做为核心,仍旧是以保证产品质量为主导的传统思维,根据产业的价值链分布规律,生产环节大多非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研发、模式、品牌、渠道和组织建设等非生产环节,有望发挥更大的价值。为此,在组织架构假设上,保持原有围绕保荐职能为核心的组织架构与流程建设基础上,加大研发、模式、品牌、渠道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组织建设与架构调整,同时提升上述职能间的协同。此外,重新评估投行业务价值链,重塑激励机制,加大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激励。

(三)发挥北交所作用,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正式迎来开市。北交所开市,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在促进经济转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从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宏观层面来看,北交所的设立和正式运行,是对资本市场更好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将进一步推动新三板改革深化,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设立北交所,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在促进经济转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北交所能够更高效地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精准解决科技型创业型成长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北交所聚焦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坚守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将从根本上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有效缓解和破除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

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来看,北交所是完善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加快构建功能互补、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适配性的内在要求。北交所将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协同互补、错位发展、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往多层次、包容性方向发展。北交所运行后,京、沪、深三地交易所将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证券市场新格局。北交所定位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服务对象“更早、更小、更新”。同时,北交所通过向沪深交易所的转板机制,进一步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推动健全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全链条体系。

作为深化新三板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交所肩负着重大使命,从纸上蓝图到正式开市再到平稳运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准备,还有大量的细致工作要做。监管和市场各方应当深刻认识到中央推出这一重大改革的意义,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市场的平稳运行和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作者:李大成、江元明、谭舒丹、常捷、张晟。李大成,华西证券战略客户中心、证券金融部总经理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