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列表

金融业大开放格局,用意几何

作者:王镭   来源:财富时代杂志 2019 08月刊 2019-08-30 14:59:00
       
 
       今年以来,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了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

       而这一系列金融开放举措,都是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期间宣布的扩大开放重大举措的要求,其中首个提及的领域就是金融业,并且要求“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从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到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深度都超出预期。

       时间回拨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的时点,那时候学界、产业界最担心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不能承受的冲击,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金融业、农业、纺织业。现在看来,纺织业算整体冲击比较大的,但也促进了行业的整体升级。农业在把相关保护措施用足后,其实情况并没有预期中的“溃败”发生。

       倒是金融行业由于世贸谈判中,中国争取到了对金融业最长的保护期20年,因此开放步骤按部就班,不紧不慢,从行业自身发展来说,人们在2001年那个时点所担心的事情,基本上都没有发生。

金融开放最大的考验是监管

       不过,最近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11条开放措施后,担心的言论又出现了,甚至有人已经跳出行业,认为中国的各类金融资产特别是居民金融资产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可以理解这样的担忧,但却完全没有必要,开放市场参与主体的限制,并不意味着放弃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危机更是谈不上。

       金融主权表面宽泛,其实核心内容就是以下3个:一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汇率政策。三是监管强度和能力是否足够自立。从这三点措施下的目标来看,核心是能否有效控制金融风险、能否确保金融稳定,并为经济发展服务。

       这么看下来,过于强调金融机构的主体属性,其实是一叶障目,参与主体是什么资金来源、什么背景出身,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金融政策与监管能否有能力做到对所有金融机构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以及监管到位,是否对所有金融违规行为作出处罚,让市场参与者合规经营、公平竞争。

       因此,可以说金融开放最大的考验其实是监管,只有金融监管跟得上,不让参与的金融主体乱作为,才能说金融业是可靠的。

       而中国金融行业监管在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金融反腐败等系列措施的推动下,监管水平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从金融宽松到去杠杆、稳金融要求的实践中,监管制度和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所以,在这个时候把洋资本放进来,并不可怕。

内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金融机构必须由中资机构控股的政策下,金融机构享受到了极大的“政策红利”——一方面是避免了残酷的竞争,另外一方面是有能力参与甚至引导政策制定。

       所以,市场主体开放后,新进入的主体会通过降低费率、提高服务来吸引客户。如此情况下,已经在市场上的机构就必须直面竞争,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来留住客户。

        以降低费率为例,新进入的外资私募公司已经采取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方式在运行,而之前的市场机制筛选出来的市场主体都以“无论盈亏,都需要收取管理费”为运行规则,区别只是管理费高低。可见,投资者是从金融市场开放上,获取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可以预见的另一个趋势是金融服务会越来越智能化、网络化。外资机构进入后,不会通过大量的网点开设参与市场竞争,相反会采取更加技术化的手段,争取新客户。因此,金融科技监管是管理层需要面对的全新课题,好在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和监管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所以这方面也不是特别需要担心的。

       而对于内资金融机构来说,最大的改变将是模式的变化。

       传统的利差高收入、管理费稳赚、居间费奇高等盈利方式都将受到挑战,而基于这些传统导致的以人脉关系为核心的金融资源分配模式,也将被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业务能力。

       在过去以人脉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中,不同机构的服务本质区别并不大,最关键的就看谁能处在资源的上游,从而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而新的竞争格局下,金融机构最需要的是核心能力的提升。

       银行需要在利差收入之外,有强大的业务服务能力才能赚到超出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钱;证券公司除了服务以外,更需要专业的投资实战业绩;保险公司要能收到单,与客户建立信任不仅仅需要服务无微不至,更需要专业的背书,而不是“忽悠”。

       而银行、证券、保险行业都将处在强监管下,还都必须提高一个核心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而这是中国金融机构长期拉下的课程。在新的竞争格局下,补齐这一课,中国金融的稳定性将会更强,而不是相反。

金融开放的更大深意

       其实更关键的是为什么是现在要加快金融开放?按照WTO协议安排,其实按照要求开放也就是晚一两年的事。特别是放开金融机构的设立限制,为什么要急在这一刻呢?

       这与中美贸易摩擦有关系,但可千万别认为是中国着了美国的道,在美国的压力下才开放的,这是不可能的。

       全面全方位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首先,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遇阻的大背景下,美国四处点火“贸易战”,中国需要重新扛起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大旗,让全球分享中国的巨大市场的同时,我们的产品、技术、服务也才能走出去,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其次,开放才能让中国企业直面竞争,越竞争才能越强大。中国金融企业也是在面临开放的压力下,才能正视自身问题,努力补齐短板,长期来看才能更有竞争力。

       第三,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中美贸易摩擦只是中美逐鹿的开始,虽然不是中国想要斗争,但需要为全面斗争做好准备。

       有些质疑开放的人说美国都在不停地拿捏中国企业,把中国的企业纳入其实体清单,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了,我们为什么还反其道而行之。

       这恰恰是只看到了表面,美国之所以能把中国企业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恰恰是开放的美国市场把它们放入了美国,成为美国市场上的参与者——在美国经营需要遵守美国的规则,在贸易战状态下,这些霸权主义思维下制定的规则就成了戴在中国企业头上的“紧箍咒”。

       而反观中国金融行业,如果中美真的发生金融战,中国市场上有敌人么?中国只有中资控股之下的合资机构,严格说都是中国企业。这么看,你会不会后背发凉呢?

       当然,开放市场不是互换人质,但让中美企业、经济、市场更加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都能在下“战书”的时候,起码可以谨慎一点、思虑再三吧。而且开放也并非只对美国开放,而是对全世界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这样的韧性和底气,让更多国家的金融机构进来,交更多的朋友,没什么不好吧!
标签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