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列表

穷则思变,特殊周期的就业困境,需特殊的转变

作者:玉名   来源:《财富时代》6月刊 2022-07-05 10:49:02

202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失业率增加,同时因疫情后的经济困境,用人单位需求降低,引发互联网大厂“裁员潮”;2022年毕业季即将到来,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然而,裁员并不是只有国内企业,特斯拉等国际巨头也出现了大额裁员,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压力下,裁员是大势所趋。该如何解决呢?个人认为,不仅需要货币政策放水,还需要企业转型、就业者思路转换等共同作用才行。

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2年5月最新数据显示,1-4月份,我国城镇失业率统计为6.1%,以广州、上海、北京、武汉为代表的31个中国大城市,失业情况已经达到甚至超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全国居家隔离时期),足见情况之严峻。其中,1-4月份,16-24岁人口失业率为18.2%。这个数据非常有参考意义,因为16-24岁,基本上涵盖了2020届和2021届的高校毕业生,其中2020届毕业生数量为874万人,2021届为909万人,总共1783万人,按18.2%的失业率算,失业人口大约为320万。而在7月份将有1076万2022届高校毕业生,意味着整体就业的压力巨大。

其实,在2021年疫情情况较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政策对行业转型的影响,如教育“双减”政策后的线下教育,一批人不得不转行,甚至连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都带领着老师们去搞直播带货了,也算是二次就业了,而更多的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还有房地产调控之后,一批销售和物业服务人员也都不得不另找工作,也导致就业难度增加。为什么2022年就业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呢?

实际上,除了众所周知的疫情、经济周期外,行业转型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因素。

以互联网企业为例,曾经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而最近一年这样的情况发生了逆转,裁员潮出现。2021年,还有不少互联网从业人员抱怨“996”的生活太累了,加班辛苦。而2021年下半年,字节跳动开始了第一次的大规模裁员,然后又高调取消大小周(相当于20%的薪资降幅),随后快手等公司效仿,在年底大范围裁员,此时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潮已经不可逆转了。2022年春节后,叮咚买菜、滴滴、腾讯、阿里、京东等相继宣布大规模裁员。

为何如此呢?互联网原有的野蛮生长的盈利模式(烧钱-圈地-垄断-牟利)不复存在,业绩持续下滑,亏损增加,加之资金风口消失,不得不通过控制员工成本来解决(之前跑马圈地,大干快上,烧钱扩张规模,如今利润不及预期,而成本激增)。裁员是大势所趋,将业务收缩,不挣钱的业务舍弃,裁员也就来了。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喜欢扎堆。比如说扎堆做社区团购,扎堆做打车平台,扎堆做电商,而这些说白了都没有什么门槛,烧钱补贴就能抢市场,各方不在乎盈利与否,总之不能让对方独享。而当监管严格了,流量红利消耗殆尽了,这些都成了负担。管理层监管也是必然的,因为很多互联网公司不仅跟卖菜的小商小贩抢饭碗,还利用大数据杀熟,管理层从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角度,监管平台型经济的政策一出再出,因此,动辄几十亿元、百亿元以上的罚单频现。更为关键的是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了海外上市融资,甚至还有泄露数据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所以,对于互联网数据的监管也相应出台了《数据安全法》,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的数据安全。

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潮,实际上是转型的开始,其也不可能回归到原有的模式中,必须要回归正轨,将资本和力量用于发展推动互联网科技,以及做强主业上来,这一点谷歌、亚马逊、苹果等做出了典范。

就业难题,需内外兼修

以前碰到经济困境,放水就行了,但如今疫情周期,单纯放水明显是不够的。因疫情而阶段性的停业,其周期是无法预测的,企业哪怕获得贷款后,也不敢保证能顺利经营,对未来收入不明朗,企业又怎么可能扩张?只能收敛战线。所以,解决疫情或相关防疫模式成为了关键。

前面提到了诸多行业,如果疫情总是干扰,尤其是奥密克戎隐匿性强、传播快,风险较大,一旦发现社会面传播,只有采取快速封控,那么相关行业影响自然也是较大的。所以,需要加大对于高效广谱的新一代新冠疫苗的研发与推广,配合特效药,建立起严密的防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对于大学生和就业者,还有企业和公司等也需要进行改变。首先,从就业者角度,必须要放低姿态,就业环境的压力不言而喻,但也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发生转型了。如今处于经济下行周期,原材料和人力成本较高,很多中小企业艰难度日,本身招人的需求就比较低。在原来的时间周期中,互联网、线下教育、房地产服务等都是高薪,且是招人量巨大的行业,但如今这几个行业都处于低谷,甚至是原有逻辑推倒重来。那么,就业者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逻辑去想,认为工作好找,还盼着高薪,势必会出现问题。

就业者需要切换思路,比如说很多基础行业吸收就业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只是以前被上述行业的光环所掩盖了。比如,线下教育以高薪挖人,导致相关人才对幼儿园、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行业兴趣度下降,其实这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始终是比较高的,只要踏实肯干是不愁工作的。还有社区抗疫需求高,可以提供很多短期的工作机会,有了这样的基层工作经验,作为跳板,未来进入其他行业中,也是有益的积累。

如今是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要解决的是错配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技术工种,蓝领技工的收入比较高,且人才缺口较大,但很多大学生是不屑去学,削尖脑袋去当白领,这种思维也要改变的。还有,我们可以看到二三线城市存在大量制造业用人需求,而很多大学生还是执着于一线大城市,不愿去这些地方,这也是值得反思的。

除了国家政策引导之外,从用人单位角度,也需要改变思路。疫情角度考虑,一线城市的防疫压力是比较大的,但二三线城市建立大型产业园,进行闭环管理的话,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疫情的干扰。从国家角度来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芯片、智能制造等还是有非常大的需求,都是景气行业和赛道,引导资金从调控行业进入到这些领域进行发展是可行的,并从地方角度给予更多的便利,也能让互联网等诸多风口经济回归到正轨上来。

总结

在特殊周期下,疫情、通胀、美联储加息等复杂因素交织,连特斯拉这样的国际巨头也宣布裁员10%,足以说明就业压力问题。其实,在这样的周期中,企业过紧日子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不是说没有情怀,而是说如果因为少部分人拖垮整个公司和产业链,那么受损的人会更多。

就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安定的关键。而这并不是某一个环节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国家政策、就业者自身、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改变,都要承认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疫情因素的特殊性。一方面,国家延续原有传统的刺激经济的手段,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放水和纾困,让其可以撑住;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转型,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应对疫情以及经济困境;更关键的是就业者的心态,能否放下身段,适应时代的变化。只有多方面的改变,才能实现一个好的结局。

作者:玉名,投资达人,微博知名财经博主,财经撰稿人,著有《日历买股法》《解套第一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