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列表

稳定财政货币政策研究

作者:李恩付   来源:《财富时代》2022年11月刊 2022-12-16 10:59:36

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坚持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六保六稳上下功夫,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确保了2020年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国家和2021年8.1%的增长速度,经济规模达到17.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美国经济规模23万亿美元相差5.3万亿美元,与美国经济比例上升至77.8%,经济在疫情下平稳发展。但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困难更加复杂,挑战性也进一步加大,主要如下: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从全球看,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加之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国家采取把俄罗斯部分银行移出SWIFT系统,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和禁止其使用美元、欧元等制裁措施,超主权货币美元武器化,俄罗斯又实施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航空管制和不友好国家进口俄天然气必须以卢布结算等反制措施。地缘政治对全球经济影响日益加深,使全球供应链和贸易进一步受阻,欧美国家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美联储缩减购债和加息等政策溢出效应加剧,外部需求变局不断加大,我国经济面临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在上述因素影响下,2022年1-4月,国有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3.6%,财政收入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41.3%,跨国公司2022年上半年CEO信心指数中国为34,低于欧洲37、美国42,受访者有40%认为经济情况比2020年更为糟糕,这都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经济结构性不均衡。从创新看,2021年研发强度2.44%,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水平相当,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6.09%,低于美国17.2%、法国25%。从人口及养老准备看,截至2021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4.2%,养老金与GDP的比例仅为5.95%,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财政金融政策和公共产品、商业保险产品等供给不足。从微观经济主体看,小微主体点多面广、风险大,轻资产、少抵押担保获银行融资难,加之政策退出,金融风险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暴露,头部房企负债比例高达近90%,风险逐步暴露,传染性风险值得警惕。从融资看,我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截至2021年末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失衡。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从产业结构看,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占比不高,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碳排放问题依然突出;原材料购进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地方近50%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账期同比延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加之用工短缺、受损较为严重、接单更为谨慎,同时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同质化经营、存量客户流失和增量客户挖掘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区域结构性问题突出。中西部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最发达地区人均GDP是最不发达省份的5至6倍,南北之间、中西部之间差距加大,区域内部之间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间规上主体差异较大,内地明显落后于沿海,乡村振兴尚未全面铺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幅员辽阔,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之间或区域内部之间差异较大,宏观调控政策未体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收入方面,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在东西部之间及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尚有6亿人月均收入在1000元,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很大,这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2021年东部是中部的近4倍、是西部的5倍左右,研发投入分布不平衡。

四是需求结构性问题严峻。2021年,我国人均消费零售总额占美国的16%,双循环下的内循环压力前所未有。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信贷需求指数快速回落,股权投资下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授信主体提款意愿有限。订单预期指数下降,据清科中心等调查,2022年一季度股权投资案例、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7.5%、47.1%;有的地区企业订单下降2至3成,个别甚至取消订单,有的授信企业提款率仅仅30%左右,个别不到7%。当前最终消费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疫情、教育培训等政策趋严,相关服务业平稳运行受到一定压力。

五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相对弱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自2013年取消贷款利率0.7倍和2015年放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但行业协会仍存在大银行、中小银行上浮的要求,表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息差占据业务收入的60%至80%,中间业务收入仅占20%至35%。从上市公司净利润看,2009年、2015年、2021年上市金融企业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分别在48%、63%、45%左右,表明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相对不足。

六是经济面临超预期冲击。从国内看,疫情在部分省市多点散发,尤其是上海疫情影响下,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生产、就业、用电等指标明显下滑,经济活动进一步受限,经济主体的信心进一步受到超预期冲击,截至2022年5月27日,上证综合指数和沪深300成分股指上年年末分别下滑14%、19.09%。

七是市场条块分割。第一,债券市场多头管理。公司债由证监会审批,企业债发改委审批,短期融资券、国企债由人行审批。第二,证券市场管理分割。信贷市场由人行、银保监会管理,证券上市、交易由证监会监管,股权交易由地方政府监管,理财产品管理由银保监会管理。第三,重复搭建融资平台。各地区、各部门搭建有小微企业、科创企业和知识产权融资、绿色融资等各类融资平台,不仅分属不同行业主管部门,而且规模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突出。各类要素市场,在市场在治理、交易规则等方面,不仅条块分割,而且与国际市场差异较大,与统一市场要求不符。

宏观经济政策立足于以我为主,兼顾国际,把稳预期和执行相对宽松宏观经济政策、强化宏观政策与公共政策协调配合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未雨绸缪、政策靠前、措施靠前发力的导向,继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经济回归正常轨道运行。为此,建议:

一、坚持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统筹发挥财政政策结构性效用。按照兼顾公平与效率、兼顾增长与民生、兼顾生产与消费、兼顾当下与未来的要求,坚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任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中小微企业重点放在即来、即审、即办的快速通道,确保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落实;对国有企业侧重于降低企业所得税,加强增值税管理信息的核查和比对,确保符合条件主体的政策落实到位。加快推进以数字经济及重大基础建设速度,重点放在有速度、有温度、有效率的基础设施、制造业纾困等领域,以及缩小城乡、南北、东西差距,对新冠疫情受到伤害最重最深的个体工商户普惠贷款进行贴息,对特殊行业纾困和特殊群体发放现金、消费券,把直达资金采用国家金库直接拨付方式,确保资金精准直达地方、基层、企业或个人,为中小企业及个体送上“及时雨”。发挥财政政策与公共政策联动作用,重点放在供应链保障上,确保疫情下供应链保基本、保民生的基础性作用。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要求,出台与个人养老金积累相关费用、税收的抵扣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增加城市康养、专业化护理人员供给和社区食堂建设增量扩面,加大社区食堂的补贴力度,把补贴人员年龄降低,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支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

    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统筹发挥金融政策质效。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和跨周期调节,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指向性作用,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和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和养老普惠专项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确保货币政策积极向善、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和精准滴灌,加强存款利率管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功能,通过金融科技、开展金融助困行动等一揽子纾困措施,对微观经济堵点、痛点进行疏通,推动融资便利化和综合融资成本降低,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继续创设包括碳减排在内与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支持工具,支持绿色转型发展。加大支持养老金融政策供给,增强财政、货币、产业和区域政策配合,提升养老政策精准、联动、有效性。研究人民币锚定一揽子货币改进政策,不断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拓展货币政策关注点,加强资产价格、物价稳定、金融稳定统。筹兼顾国别货币政策和跨境资金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跨境资本带来的金融市场、汇率扰动风险,深化汇率市场改革,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通过市场汇率波动吸收市场冲击风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清洁浮动目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其他经济体交往中,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贷款、人民币债券发行、跨境投资、购物等方面,尽量使用人民币双边结算,扩大人民币的朋友圈,使人民币主动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发挥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作用,落实系统重要银行评估要求,依法通过自救、外部救助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计划,统筹发挥农业农村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制定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发挥制度优势,通过财政支持、发达带欠发达、先富带后富及对口帮扶等集聚更多资源、汇聚更大力量,抓实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管理,落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各项措施。扩大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实行农业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管理,突出地理标志产品,实行生猪等大宗农副产品集约化、专业化生产,降低猪周期对经济的影响。把扩大内需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推动扩大内部有效需求、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

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统筹健全科创发展营商环境。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营商环境,主动为科技创新松绑,重点要解开系在创新链条上的“细线”“细绳”,营造科技成果竞相迸发的良好氛围。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制定科技创新条例及配套措施,建立健全与创新国家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提高中西部研发强度,建立科技成果收益1/3归发明人、1/3归投资人、1/3归转化机构制度,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底层基础研究。发挥天使投资、PE/VC、银行和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作用,加速资本与技术有机融合,通过创新创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按照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加速搭建校地企科技信息供给需求对接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智慧化运用场景,支持政务数据免费供银行与征信数据结合进行查询,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破解企业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风控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群、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异度均衡研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视独特发展、错位发展和优势发展及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集群培育,支持业务区域化、本土化加速发展,支持跨区域供应链多元、产业链协同,强化生物医药、芯片等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引领力、影响力作用,不断增强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

五、坚持顶层设计,统筹金融高质量开放。针对我国人口基数大、疫情扩散危害大、影响深远的特点,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持续开展经济信心恢复行动计划,强化政策预期管理,广泛听取民意,把疫情防控与提升市民及城市物资储备、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和融合广大市民意见结合起来,把保民生、保基本生活放在突出位置,有效降低疫情对民生和经济的冲击。坚持双循环发展思路,在资本、技术、人才、数据和消除内需体制机制及发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辐射力影响力等方面着力,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加快证券、债券、信贷和各类要素市场治理,坚持分类指导、统一建设大市场。规范针对俄乌冲突下,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俄金融制裁及全面制裁的外溢效应,研究制定在战争冲突环境,或遭遇西方国家全面制裁场景下,我国应对的策略和反制措施,包括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建设推广应用策略和多元化资产配置措施,铸就我金融资产安全防火墙,同时研究制定应对俄乌冲突升级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建设,统筹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以内循环为主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建设,加强与地缘政治敏感度低的“一带一路”及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强化供应链统筹,强化保障措施,防范输入性通货膨胀影响。对标国际标准,把补齐资本市场短板放在大局中谋划,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研究国际疫情和国别政策尤其美联储政策溢出效应,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准备,密切关注国际资产价格变化,及时回应国内市场关切。贯彻落实《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出台相应税前抵扣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加快建立专属个人的养老金账户,通过建立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挂钩的税延养老保险税前抵扣的动态机制,增加个人及家庭养老金积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不同年龄段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护理、养老理财产品,把养老金积累和投资理财产品发展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加大职业年金等长期资本入市政策供给,加强资本与技术融合,重点要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提升公募、私募基金等机构对权益类投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统筹推进税收优惠和利率、汇率机制改革及资本账户等制度性、审慎性、系统性开放,打造全球金融市场高地。

(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 民建四川省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 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高级经济师 李恩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