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列表

公园城市里的“诗意栖居”,成都迎来新风口

作者:石述思   来源:《财富时代》2022年10月刊 2022-11-02 11:32:30

窗含西岭千秋雪。

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对窗外海拔逾5000米岷山雪山的深情一瞥,至今仍是坐拥2000多万人口的成都递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也为这座充满魅力的都市成为中国首个公园城市埋下了伏笔。

经过数千年的建设和发展,这座拥有丰富文明遗产、洋溢着幸福生活气息、充满着浓郁创新活力的西部大都会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机遇。

公园城市

时光定格在2018年2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调研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这是国内首次针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提出“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

这更是新时代成都一次高标准、高起点地再出发。

随着全球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其城镇化逐步告别了前工业化时代的人口膨胀加面积扩张模式,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造成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都在逼迫城市管理者进行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早在1820年,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花园城市”(也称园林城市)的概念。而真正的理论体系由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于1898年在他名为《明天的花园城市》专著中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虽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迎头赶上,有学者面对城市大开发的浪潮,很有远见地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

早在198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致《新建筑》编辑部的信中就提出“构建园林城市”设想。此后他又呼吁“城市规划立意要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

虽然中国城镇化在大发展大开发中走过一段弯路,千城一面、盲目扩张、忽视人居的问题不时出现,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尤其是法治完善,钱学森先生当初的呼吁越来越成为城市决策者的共识,科学规划、协调发展逐步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关键词。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主题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即是中国城市发展理念发生深刻嬗变的一个标志。

此后,重视绿化、强调环保,协调发展开始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主题词。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新理念为城市发展赋予崭新内涵。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注重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

这意味着相对于传统绿色城市、卫生城市的建设,成都的城市发展理念有了巨大升级,即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坚持协调发展,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城市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也就是说,公园城市不是城市+公园,而是城市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再造——城市宛如从公园里长出来的一组一组的建筑,形成系统式的绿地,而不是孤岛式的公园。

一句话:公园即城市。

全球视野

全球最负盛名的花园城市是新加坡。

到过新加坡的游客都会被其绿树掩映、宜居洁净的城市环境所吸引。

而这个城市国家刚刚建立之初,却是一个杂草丛生、沼泽地多、居住环境恶劣的脏乱差之地。于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提出了一个名为“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构想。

在领导人高度重视下,新加坡的立体绿化发展再造了这个城市的环境,是值得镜鉴的他山之石。也就是说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新加坡花园住宅甚至神奇地实现了植物、水体和居住空间整合一体。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新加坡绿化覆盖率达到50%左右,景观面积占新加坡国土的近八分之一,并与居民的工作和居住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年轻的新加坡致力于将城市与自然景观融合,打造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那么欧洲花园城市巴黎对人文景观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则值得称道。

首先,巴黎有着超过1400年建都史,拥有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面对二战后老城区经济发展带来的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1976年法国政府出台的巴黎地区规划要求巴黎作为区域城市中心,保持多样化的居住功能,稳定就业水平,减缓人口递减趋势;其次,巴黎近郊作为中心区的延续,建设以拉德方斯为代表的郊区发展极核,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再次,巴黎远郊应大力发展新城,并通过建设环形轨道交通系统加强与巴黎及近郊发展极核的联系。

改造后的拉德芳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并成为巴黎新的宜居之都。

成都自然风景名胜区和人文景观资源都相当丰富,如何在现代化都市发展理念指引下,尊重历史尊重规律,构建公园城市新生态?需要有开放的胸怀,以我为主大胆拿来,打造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成都仍有很多功课要做。

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最关键的是两点:首先,规划一定要有远见并有严格的法规和强有力的政府保证实施;其次,用系统论的思维来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打造城市创新创业、宜居乐活“活态”空间。

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有两点:普惠,提高全民生活品质;系统,将生态引入城市。

成都准备好了吗?

任重道远

对于成都的未来,国家有着清晰的定位,总书记做出了明确指示。

即使有中央的全力支持、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后发优势,成都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公园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发展的角度,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成都目前缺乏真正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现代服务业相较于国际先进大都市还有提升空间,而整个城市的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需要对标北上广深等中国一线大都市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吸纳权威国际组织和举办国际交往活动上尚需给力,而与现代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创新能力提升也迫在眉睫。

这直接制约了成都形成更开放的经济结构、更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更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更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

一个像成都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西部中心,成为公园城市的关键标志不是吸引多少国内外游客,而是发挥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成都的未来使命是:成为未来中国新的创富中心,各国达人进行国际交往的胜地,以及年轻一代到此安居乐业的家园。

2018年以来,两千万成都人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众志成城,在四年时间内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在努力写就一份面向世界的公园城市之约。

“奋进脚步”或 “未来可期”

成都之所以充满希望和魅力,除了美食美景美女、丰沛富饶的人文资源、乐活巴适的人间烟火,更在于克服万千阻力看天下闯世界的气魄和格局。

4年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彰显生态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

4年以来,成都一直求解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既彰显成都特质,又能体现普遍的示范价值,凸显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如何有效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三是如何科学实践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构建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推动公园城市持续发展。

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一套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成都立足城市实际,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指导公园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更重要的是,成都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升基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成都的高质量发展,是保护环境、文化传承、造福民生、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着眼点、立足点和出发点。

建设公园城市的根本目的还是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4年风雨兼程,4载砥砺奋进。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的出发之地——天府新区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铭于心践于行,以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在国家级新区评估中进入第一方阵,同时荣获2021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

成绩的背后,有国家战略的赋能,有创新驱动的动力。

4年来,快速转型、迅猛发展的中国首个公园城市成都也留下一份长长的成绩清单:

成都已新增公园面积42.99平方公里;

公园绿地面积达1.89万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2%;

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日趋增强;

全国经济总量排名从2009年第13位跃升至2019年第7位;

GaWc全球城市排名从2016年第100位拉升至2020年第59位。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公园城市的生态优势、治理效能和活力韧性进一步彰显,成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

2022年2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这是肯定,是期许,更是鞭策。

这一切,让我们对成都这个快速崛起的公园城市的“未来之约”充满期待:

“2050年,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目标。”

成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石述思,知名财经专家,中国公共问题专家,资深媒体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