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球资讯 > 列表

粮食危机,仅仅是因为粮食供需矛盾吗?

作者:王玮   来源:《财富时代》2022年5月刊 2022-06-01 13:51:37

民以食为天,粮食历来是国家的根本。我国也反复提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那么,影响粮食的因素仅仅是供需关系吗?简单的增产粮食就能解决粮食危机了吗?显然,没那么简单,粮食背后,有能源、种子科研、金融、全球贸易、局部战争等多重因素影响,只有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会有好的解决办法。

俄乌战争对粮食的初级与深层次影响

初级影响,俄乌战争影响全球农产品的供应。俄乌小麦出口量合计占到全球小麦出口的27.3%,大麦出口可占到全球总出口的29.6%,葵花籽油出口可占到全球总出口的24.2%。除此之外,乌克兰的玉米出口可占到全球的13.8%。而受战争影响,乌克兰春季作物减产是必然,乌克兰农业部长近期表示,乌克兰2022年春季作物播种面积可能比2021年减少50%以上,降至约700万公顷,而俄乌战争前预计为1500万公顷。其中,乌克兰的春季播种预计将包含大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甜菜、向日葵和大豆等作物,这些受到影响,就会导致相关供应的短缺。

这种直接供给的影响,导致相关价格快速上涨,小麦期货短短1个月涨了50%,俄罗斯与乌克兰是大麦及小麦的重要出口国,我国近三成的进口玉米和大麦来自乌克兰。还有一个因素是我国小麦由于2021年冬季北方天气影响晚播,或将造成今年减产,助推粮食价格处于高位运行。

2022年,全球粮价在近年来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同比上涨高达12%以上,创下10年来新高。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称,未来国际食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20%。这带来的结果是各国的囤货,本来要出口的,不出口了,本来要进口的,加大力度进口。如阿根廷宣布管制,优先供应国内粮商;匈牙利宣布实施谷物出口管制;摩尔多瓦紧急停止小麦、玉米和糖出口;埃及禁止小麦、面粉和豆类的出口……

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正在不同程度出现粮油限购局面,德国部分超市已经开始限制购买食用油。而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在内的50个国家30%或更多的小麦供应依赖于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使得这些国家尤其脆弱。而在非洲和中东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预计,2022年将新增2亿饥荒民众。

因此,面对世界粮食贸易格局新形势,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一些生产国限制粮食出口,一些依赖俄乌两国进口粮食的国家开始寻找替代粮源,一些国家补充储备库存,粮源竞争加剧。在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刺激下,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粮食生产大国扩大粮食出口,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俄乌两国冲突造成的全球供应缺口,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显然这是一个由初级到更深层次影响的传导。而还有更深一层,就是能源对粮食价格的影响,这个也有历史因素。如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暴涨,通胀影响明显,随后主要粮食出口国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价格攀升。同时,全球谷物已连续歉收多年,粮食库存锐减,国际巨头大量购买粮食,多重因素交织,从1971年至1974年,世界粮食价格翻了3倍,尤其是能源短缺直接抬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和价格,对粮价的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

还有更多的因素,如与粮食息息相关的化肥。从各个国家的历史来看,化肥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化肥的使用量与粮食产量相关性极强。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和第二大钾肥和磷肥出口国。2022年3月10日,俄罗斯工业部部长曼图罗夫公开表示,俄罗斯将暂停化肥出口。作为全球主要的化肥出口国,俄罗斯以钾肥为首的化肥产品主要出口至欧洲、亚洲以及拉丁美洲。俄罗斯宣布暂停出口化肥或将引起全球性的钾肥紧缺。3月12日,乌克兰也宣布暂时禁止所有类型的化肥出口。事实上,在俄乌冲突之前,由于疫情等原因,全球化肥价格已经飙升到历史高位,这些进一步加剧国际粮价的上涨。

更多更复杂的因素影响粮食价格

影响粮食的价格因素很多,即便没有俄乌因素,其实诸多影响也都在发酵中。如2020—2021年的两次拉尼娜,出现了诸多极端灾害天气;如巴西大旱及大豆的减产,东南亚暴雨导致棕榈园被洪水摧毁等。2022年又有超级旱灾的预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系统的混乱是系统性变化,我们正面临着不断消融的两极冰盖。后续也无法预测下一个灾害天气会在哪里出现,但地球的天气变得糟糕是事实。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世界两大“粮仓”陷入冲突,全球粮食价格再次跃升至历史新高,全球有8亿人饿着肚子入睡,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尤其是中东和非洲的某些地区,粮食危机正在蔓延。但从当前粮食的库存和最新披露生产数据来看,各国粮储政策的日趋完善提高了粮价对短时供应冲击的防御能力,全球整体的粮食供应和保障问题总体看起来问题并不十分激烈。这意味着并不是简单的供需因素导致粮食危机。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却有越来越多人挨饿,其原因本质并非供需问题,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才是造成许多国家或地区长期存在粮食危机和粮食问题的根源。而且,随着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化,粮食越来越被能源化、金融化,这使得低收入国家越来越买不起粮。

发达国家的高额农业补贴,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严重冲击了它们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使这些国家的农民面临更为穷困的处境。粮食正成为国际政治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在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全球粮食的缺口被放大。农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是由于农业跨国公司和大型贸易商的垄断行为,他们控制了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粮食加工和向粮食进口国的供应。

西方农业跨国公司通过世贸组织等机构,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和贸易管制政策,借以摧毁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操控全球农产品贸易、定价、检测标准,并且通过提供更优质、科技含量更高的种子和更新的培植技术,来打破原有国家的传统的农业模式,建立新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网络,从而控制这些国家的基本农作物从育种到种植再到销售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这就引发一个新的因素,即金融对农业的影响。

金融对农业的影响

在分析美元全球霸主地位时,笔者介绍过一个关键点,除了军事实力之外,能源和粮食的话语权是关键。美国页岩油技术实现后,就完成了对能源价格的控制;而对于粮食等农业的巨额补贴,其实现了全球出口的话语权,这也是关键。美国嘉吉、美国邦吉、美国ADM和法国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垄断了全球80%以上的粮食交易。粮食不是单纯的商品,它关乎人的生命,人是铁饭是钢。

一个典型案例是大豆,中国曾经是大豆的发源地,一直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并进行出口;而到了1996年,我国开始进口,且数量越来越大,2020年的进口总量突破1亿吨。那么,1996年发生了什么?这一年,我们取消了进口配额,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将进口关税降低3%,进口无限量,这一系列行为后,大量优质大豆源源不断进口,到港后叠加关税等费用价格依然比我们自己的便宜,且品质更高,从此开始对进口大豆依赖度越来越高。

类似的案例还涉及水稻,如海地的水稻种植历史超过200年,但20世纪90年代初,海地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为了获得IMF的贷款,其接受了自由贸易,将35%的进口税降至3%,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大量外国大米涌入市场,其价格比海地本地的大米还低,品种更好,然后将传统农业击垮了。然后我们看到大量难民和饥民,而大米并不缺乏,这显然不是单纯的供给因素,而是金融市场的一盘大棋。

比这个更极端的案例发生在乌克兰,2006年10月,乌克兰为了保护国内面粉等相关行业的加工商免受供应短缺的威胁,颁布粮食出口限令,而国内根本无法消化这样多的粮食,甚至最终有些粮食交易商不得不把积压腐烂的粮食倒进黑海。这个就和我们课本上听过的牛奶倒进大海的情况类似。

在上一次全球的粮食危机时,还有一个因素是源于生物质燃料,保食物还是保能源的讨论始终存在。在21世纪开始,由于玉米乙醇、生物柴油的推广使用,在能源价格高位运行且短时间无法转势时,两者的价格联动性就非常明显,而自2021年以来随着原油价格的强势攀升,2022年来能源价格继续大涨,又继续推高了农产品相关价格,这是一个明显的传导。

如今美国36%的玉米、巴西55%的甘蔗用于乙醇制造;全球20%、美国41%、巴西51%、阿根廷17%的豆油,东南亚23%的棕榈油,全球20%、欧盟64%的菜油用于生物柴油制造。面对着诸多地区的饥荒,发达国家却倡导开始将粮食转化为能源,这样获得的商业附加值更高,这也会导致粮食价格的提升。3月20日,印尼政府表态并不考虑调整B30政策,甚至继续研究B40的可能性。B30是指强制性掺混30%生物柴油的政策,该政策下每年印尼将有900万吨左右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生产。2022年4月7日,EPA的决议拒绝了这些小型炼油厂的掺混豁免申请。美国生物柴油需求正加速推升着豆油需求。

因此,我们面对的粮食危机不属于粮食供给的问题,而是灾害天气、贸易保护主义、粮食能源化、金融化、热钱投机和农业发展不均衡等对农业和粮食市场机制等深层次影响。

粮食与饭碗的思考

传统思维角度来看,所有粮食都来源于农作物,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所以粮食生产是一个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既面临市场风险又面临自然风险。

而前面分析也提到了,农业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尽管我国的粮食生产截至2021年已实现了“十八连增”,但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脸色,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还不高。而且国内的粮食话语权随着进口的增加,逐年降低,2021年底时降至85%,也意味着外部影响增加。

那么,未来我们更要稳住农业,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就要做到两点:

对内,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护耕地、防灾减灾救灾、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深化改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

对外,应该有大局观,能源和金融体系因素,比单纯的农业和粮食因素更值得重视,不能仅仅将粮食看作一个商品,而忽略了在整个环境和体系中的话语权,一旦粮食的地位下降之后,再想恢复就很难了。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全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科技,甚至通过其他行业反哺农业。毕竟粮食安全重于泰山,粮食稳定后,其实对于其他行业也是促进,比如说对物流、仓储、种业科技、金融稳定等都有帮助。

文:王玮,投资达人,微博知名财经博主,财经撰稿人,著有《日历买股法》《解套第一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