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赋能乡村品牌建设(下篇)

作者:梁湘   来源:《财富时代》2022年12月刊 2023-01-03 01:14:16

乡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品牌建设,是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乡村振兴的2035年目标,重点依然还是集中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之上。

当前,乡村品牌建设主要面临着以下挑战:

挑战一,产业基础不稳,经济效益较低。我国乡村产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国家大量政策资金扶持,以及我国乡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并没有转化为显著的品牌优势。

挑战二,疫情冲击下,供应链和物流不确定性增加。许多乡村品牌建设都停留在了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属于产业链中游的供应链和物流等环节都依赖于第三方渠道。而这个方面,往往受制于地方防疫政策,容易出现因疫情滞销的情况。

挑战三,乡村空心化问题,许多乡村产业都小而分散。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影响之下,许多年轻人才、外出务工人员涌入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大量人才外流,使得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乡村品牌建设人才的缺乏,乡村经济企业化、产业化运营思维的缺乏,使得很多乡村特色优势资源产品并未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

然而,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一轮的乡村经济转型浪潮。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新兴业态的兴起,为探索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一条新道路。从为乡村“输血”,到乡村自己“造血”,上篇我们重点讲到基于农产品构建乡村品牌的方法论。下篇的侧重点,则是主要在于通过互联网赋能乡村品牌建设的底层逻辑。

针对第一点挑战,突破点在于推动乡村品牌产业化。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乡村场景下互联网产业建设成为现实。单一、分散的农户和工厂、车间、乡村企业通过数字化链接形成统一的产业规模集群,以村、乡、镇、县为区域划分单位形成各具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的生产供给渠道,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推动乡村品牌产业化。既能在生产端直接实现资源对接,从而大范围降低沟通、交流、生产、决策成本,从而探索出一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运作效率与经济效益;又能在消费端,基于电商平台、小程序、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互联网平台直接对接消费者,触达更多潜在目标用户。

在我国的河北省保定市,有一个叫做白沟新城的地方,这里原本就像过去乡县的传统生产基地,本地人大多从事着基础箱包加工设计的工作。如今,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平台连接当地传统箱包产品,整合为了集原材料生产、加工设计、供应销售为一体的本地品牌化箱包产业,由河北省专项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形成本地箱包产业规模化发展,并实现对外出口以及对内中高端品牌化发展。

针对第二点挑战,基于当地资源特色与发展需求,通过互联网新兴业态,积极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整合、重组、转型。过去,传统的销售模式下,产地、工厂、乡村县域企业往往都是基于第三方中间商渠道与消费者产生关联,无论是供应、销售、物流、售后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种间接关联。而在互联网经济之下,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的这几年,许多产地或被动或主动建设自有渠道,生产端-供应端-消费端直接联系,走上了自主乡土品牌构建转型的发展道路。

例如,服饰产业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它发生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现在只要提起汉服,相信许多汉服相关兴趣爱好者,甚至是普通消费者,都会想起曹县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当地政府积极主动与电商平台对接,助力本地形成一种规模化、产业化的农村电商模式,通过直播电商等互联网化传播方式,曹县已经成功从全国最大的演出表演服饰加工地(单一的加工基地)转型为全国汉服基地(集设计、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全国综合式汉服中心)。在曹县当地甚至有超过160个淘宝村,可见其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之大。

针对第三点挑战,乡村品牌发展与促进乡村就业,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新的创业、就业工作机会由此产生。原来的乡村空心化问题产生,其实有一大原因就在于,乡村的产业留不住很多人才。而互联网化乡村品牌的建设,使得一些人才的技能得以施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部分年轻务工人员的外出,缓解乡村空心化的现实难题。

提起豆瓣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成都郫县(现郫都区)。原来的郫县豆瓣酱本是家庭小作坊式作业,随着现代品牌化的形成,郫县豆瓣酱跟随川菜发展的脚步,逐渐在整个四川、全国,乃至是全世界站稳脚跟。尤其是在互联网助推之下,这几年郫县当地已有七十多家使用郫县豆瓣酱商标的正规厂商,甚至今年也有郫县豆瓣酱进入IPO阶段,目标成为中国豆瓣酱第一股。品牌化、规模化、资本化运行的郫县豆瓣酱,无疑也为本地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的兴起,加上互联网下沉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村不仅仅只有“好物”,拥有品牌化、资本化发展的良好契机,更多的“好景”“好食”“好技艺”“好风俗”都同等拥有了品牌化的可能。而后者基于互联网构建乡村品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构建乡村会展类品牌,二是构建乡村旅游品牌。

互联网乡村会展类品牌的构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媒介,基于乡村、民族、地方习俗,在节庆假日等重要事件节点,构建大型会展节日,吸引外来人流、资本、资源进入,拉动本地经济发展。当前乡村节庆活动的构建其实是缺乏品牌意识的,问题一是在于有几株桃花便举办“赏春桃花节”,有几片油菜花便举办“金秋油菜花节”,同质化率极高,缺乏地方特色与文化深层内涵。问题二是在于经济效益较低,不具备商业运作的逻辑,即使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内容宣传形成了偶然、单次的内容“爆火”,这种关注度聚集也仅仅局限于单条内容,或者说单次活动,缺乏从前端内容策划、创作、传播到后端乡村产业联动、商业逻辑构建、会展形象标识构建、乡村品牌化发展的完整联动。

而互联网乡村旅游建设,算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乡村品牌构建方式。尤其是当国内游、省外游尚未完全恢复之时,省内游、周边游成为大众更经常选择的旅游出行方式。而乡村旅游因其地方乡土特色,对于城市人群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对于乡村品牌建设算是机遇一。其二,当前我国常见的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平台对于乡村内容都有一定流量扶持,基于互联网传播实现内容种草-旅游消费转化,也成为当前乡村旅游产业对外展示宣传的重要一环。例如,成都三圣乡、战旗村、双流周边有不少乡村院落被重新打造,基于不同地方特色,形成了集餐饮、旅游、住宿、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而品牌构建可以说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一环,乡村旅游品牌需要统筹各方面因素,在生态方面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在经济方面需要引进资本项目,在文化层面要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在用户层面需要注重旅游服务体验,在传播层面又需要借助网络宣传手段,而抓住互联网的窗口,构建乡村品牌实乃关键所在。

作者:梁湘,中国互联网协会新媒体创业导师 红旗融媒体研究院执行秘书长 四川轻化工大学讲师 ,国内知名新(融)媒体前沿研究学者,担任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新媒体方面顾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