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 > 凯恩斯观察 > 列表

最难就业季,日美是如何破局的?

作者:凯恩斯   来源:《财富时代》6月刊 2022-07-05 10:51:47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增量和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球经济低迷,存量博弈时代又加上新冠疫情,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率估计不会乐观。中国当下的情况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很像,即贸易战、房地产泡沫、量化宽松、人口高速老龄化,我们回顾这些年日本的发展历程,算是对我国经济破局、就业破局的一种参考。

消失的30年里,日本产业行业的衰落与崛起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每年增速平均约1%,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当时日本的经济环境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也有调整,人们的就业环境、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相当一部分人失业。

我们从这三十年来日本不同行业的崛起与衰落,来看看产业结构的变化,哪些产业得到了发展,哪些行业挺住了,再去看就业的变化。日本学者西野智彦根据1990年年初至2021年年底日经平均股价指数的统计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日经平均股价指数在东证一部上市股票中,用成交量最活跃、流通性最好的225支股票的股价指数为基础,我们来看看科技、消费、材料、金融、运输/公共、工业用品及其他的结构变化。

科技包含电气机器、精密工业、医药、汽车等行业;消费包括食品、零售等;材料包含化学、石油、钢铁等行业;公共/运输包含铁路、仓储等行业;金融则包含银行、证劵、保险等金融服务。

上图中能够看出这六大领域成分股数量三十年的演变,科技、消费以及金融类企业数量有所增加,科技新增的企业比较多。

但科技领域有四分之一的成分股遭到淘汰,也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进入,新增权重却几乎是保留企业权重的两倍之多。金融领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分股惨遭淘汰,重新进入的企业比较少。消费领域虽然消失了百分之六十的成分股,不过也有双倍数量的企业进来,同时新增企业的权重却是保留企业权重的七倍。材料领域也有一半的成分股消失,新进来的企业也不多。其他两个领域落差不明显。

科技领域的发展一直比较强势,不是互联网类企业,而是新增的半导体、电子设备企业权重较大。我们知道日本的光刻胶十分领先,甚至是掌握着全球90%的光刻胶市场份额,镀膜也是如此,ASML虽然能够生产EUV光刻机,但更多的是组装技术,也就是把各国的核心科技组装成完整的设备,这就需要日本企业供给相关重要的零部件,比如东京电子是ASML的核心供应商,给ASML提供镀膜等技术。所以日本半导体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还是非常高的,内需不强也不太影响这类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发展,因为掌握着领先的科技创新,又将产品输出到全球,把握住了时机。而一些老牌的企业没有就此落寞,比如东芝、松下、夏普等这类家电企业开始往上游转型,由to C转型到to B,松下转向汽车电子、住宅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健康医疗。

像汽车行业基本是由丰田、铃木等几家巨头主导,这些制造业很早就走向全球,先是美国市场,而后是中国市场,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在海外站住了脚,占据着较大的业务比重,所以九十年代以后日本经济下滑的时候,受损较小。另外一个是医药行业,这部分也归为了科技领域,过去三十年这段时间里,日本股市里涨幅排在前五位的有cosmos药品和科研制药这两家医药企业。日本老龄化问题推动了医药医疗领域的发展,能够站得住脚并且不断发展的药企具有消费和科技的双重属性,及其注重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企业也在这段时间得到凸显,比如泰尔茂、奥林巴斯都属于新进的企业,并且占据了比较大的权重。

消费领域发展不强劲,但是九十年代以后一些从廉价服装经营连锁,平价商品连锁的无印良品这类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从奢饰品到廉价商品的产品需求的转变来看,其实日本的消费习惯和心态在转变。九十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疲软,私人消费对拉升经济的作用不高,到2020年也是只有50%左右。

在其他领域,比如机械领域的发展也不好,主要就是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就失去固定资产投资的黄金时期,经过十年的产能出清,部分机械类企业倒闭。相比之下,日本的银行、保险这类金融行业以及铁路、仓储、电力等这些公共领域的增长也不足。还有化学、食品加工等等领域也不是很突出。

结果是日本有制造以及科技属性的企业站稳了市场,调整也较大、发展较快。在错过互联网浪潮以及消化房地产泡沫的过程中为技术创新型企业带来了机会,半导体、医药医疗等这类新技术和技术领先型企业,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配置,用创新带动新产业立足,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经济低迷遭遇存量时代,都在抢最后一块蛋糕

日本这三十年的发展这些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我们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浪潮,在信息技术方面更强一些,诞生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一些互联网巨头,但是也多是to C 的公司。2022年上半年不少互联网企业的发出了裁员的信息,互联网以往的那种利用资本扩张、占领赛道、收割流量变现的发展方式已经逐渐失效。前几年我们国家重视制造业,希望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2019-2021年资本市场上半导体及能源相关企业市值大涨,促进就业。

没有疫情之前,楼市、股市、实体等都是热门的投资领域,经济热,国家要想办法抑制经济过热,房价过快上涨。但是现在经济降温,想要平稳接盘,如何保住资产价格也是一个考验。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大蛋糕就那么多,全球经济低迷,存量博弈的时代又加上新冠疫情,蛋糕越来越小,大中小企业都在抢最后一块蛋糕,大家拼尽了全力,失业者几个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职人员更加努力,害怕被失业。于是,“稳定”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强,能够对抗疫情传播或金融危机这类特殊时期的公考大受欢迎,2022年公务员考试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过审人数达到212.3万人,报录比高达68:1。国考越热,可能经济就越差,这种情况一长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技术型人才、专业型人才都去考公务员了,不去搞科研了,不去创新了,产业发展不起来,经济自然上不去。同时,也会给财政才来负担,公务员的薪水福利一直在提高,加大政府财政支出,政府的财政支出又需要大量的税收支持,事实上企业在减少,但税收却要上涨,时间一长经济越来越差。

就业难实际上也体现了就业选择去向狭窄的问题,吸引人才的互联网行业如今也在裁员,其他产业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对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与需求都非常有限,其实这就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日本在创业和就业问题上的处理不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的阶段的创业潮诞生了很多制造业方面的创业者和就业者,而如今日本的创业率只有5%,很难再出现稻盛和夫、盛田昭夫、索尼、京瓷等很多著名创业者。2000年之后日本的利率降至0利率的阶段,借钱不要利息,大家也不愿意创业。即便愿意创业,但是现实的情形是创业率只有5%的日本,其创业成本竟是英国的75倍。即使创业成功,日本中小企业的赤字比例在70%左右,那么剩下30%的盈利企业这几年的平均利润率也停滞在5%上下,也只有少部分企业的利润率能够持续保持在20%。创业者少直接导致企业数量少,能够吸纳就业人数的岗位更少。

美国也曾遇到过就业率低的情况,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滞胀,如何解决的?

2022年美国经济通胀率创40年新高,主要原因就是俄乌战争,导致国际原油价格高企,目前,美国每加仑汽油的平均价格在近期快速上涨,目前已超过了5美元,再度刷新历史新高,且短期内价格回落的希望不大。

美国经济对于石油价格特别敏感,特别是美国人口相对分散,很多人住在郊区,到市中心上班,需要开车。同时美国的农业完全实现农业工业化,严重依赖大型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主要消耗就是汽油。所以汽油价格走高,已经对美国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也是高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还有,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25%的特别关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说明特朗普的特别关税不仅没有阻止中国商品出口美国,美国本土也并没有替代商品出现。当美国商家在全球寻找不到替代品的时候,特别关税,最终也就落在商家头上。而由于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并非特朗普宣称的科技战略商品,绝大多数都是日用商品,结果这些商品的关税直接转嫁给美国的消费者,从而引发美国日用消费价格的大幅上涨,这也是美国通胀另一个因素。

所以,世界银行调低了2022年全球经济 增长预测,并且担心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再现。解决美国通胀率高的出路,一个是美联储连续快速加息,给经济降温;一个是取消中国输美商品关税。还有从一季度PMI和就业数据来看,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增长疲软现象。一旦美国经济衰退,2023年,美国货币政策或许会出现拐点。19世纪70年代,“里根经济学”用供给学派的一些政策主张刺激企业,通过减税等措施,激发企业和社会上的创新潜力。特别是通过硅谷带动数字经济创新,鼓励创新打破滞涨期。日本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及美国鼓励创新这种思路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认为,美联储加息的数据依据是两个,一个是就业率,一个是通胀。目前通胀率很高,就业率也不错。如果美国经济下半年出现衰退迹象,美联储下半年还会继续加息,但是,速度可能是先快后慢。所以,美国美联储加息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减弱,甚至如果美国经济衰退,资金可能会流向中国,寻找更加增值的资产,所以,稳住A股,稳定A股市场,香港市场的融资功能,继续开放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流到A股和港股市场,激发资本市场活力,让股市成为经济的发动机,企业融资后,可以扩大招聘,扩大生产规模,或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解决就业的思路。

就业问题解决之道:放开市场,让市场主体活跃起来,产业多起来

目前中国总体的感受是“经济低迷”,需要让经济活起来,产业多起来,中央现在密集发出的指导精神,给出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比如扩大内需、有效投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已经较高、未来增长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作为战略基点的内需就应承担起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

如何扩大内需,如今的政策大多是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消费支出、减少储蓄比例,我们看了稳增长背景下,比较有代表的是房地产以及汽车行业这两个行业的政策力度,2022年以来,已有超60个城市出台楼市松绑政策,涵盖取消/放松限购及限售、降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公积金贷款优惠、购房补贴、房企资金支持等。

汽车行业打出了车辆购置税减半,新能源车购车补贴政策,支持充电桩的建设等。各大行的存款产品利率都开始下调,包含两年期、三年期等中长期的存款产品利率普遍下降了0.1%。但是薅羊毛的速度远比羊毛长的速度快。汽车行业里税费的总价值或许已经大于汽车本身价值了。即便下调利率,但那点利率对富人的影响其实很小,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存款,很难刺激消费。

这几年我们的主要消费都用在购房、购车以及饮食消费上,消费者的收入没有明显提高,一大部分人赚的钱都用在了房租房贷和利息上,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快速加杠杆对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由于住房按揭贷款往往期限较长,普遍在20年至30年,居民部门形成的长期债务透支了未来的收入,这对消费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居民部门较高的杠杆水平和债务负担将持续对消费意愿和能力产生压力。结果是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债务拉动投资,给金融行业带来了高速的发展,不少银行赚得盆满钵满。债务经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企业负债经营、家庭负债生活、个人负债消费。

一旦人们的收入都填在债务黑洞上,那么只会减少消费,如今疫情的第三年,很多人已经无力消费,甚至再次变得负债累累了。

在消费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下,扩大投资可以迅速扩大内需,尤其是想要在短期内实现GDP增长、促进就业,确实可以通过实行建设项目来完成,比如安居工程、廉租房、社区医院等基建类投资项目,这些项目在一定时间内被看作固定资产,等到项目完成后,那么也几乎完成了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一部分就业的使命。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内需的提振作用越来越小,变得难以消化经济增长的成果,维持国民经济运行的再生产,难以刺激投资的持续增加、经济的持续增长。

投资需要获得消费的长期支撑才能收获更多的回报,要重视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衡量建设项目能否通过持续性地服务消费而获得长期的回报。

无论是就业,还是经济,新兴产业的崛起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重视制造业外,市场需要有生产效率更高的新兴产业和企业出现。因为这类产业及企业是在市场竞争中诞生的,经过各种各样的考验才活下来,会帮助经济恢复,提高大家的工资。同时还应放宽行业进入壁垒,让市场发挥自身作用。

作者:凯恩斯,中国十大财经自媒体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财富时代》杂志专栏作家,博客总浏览量超过12亿,微信公众号【凯恩斯】粉丝近二十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