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球资讯 > 列表

“暂停”结束之后,更好发展的机制和动力是什么

作者:   来源: 2020-03-11 16:46:00
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应该都记不得2018、2019、2021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了,但一定会记得2020的春节是怎么过的——这个庚子年的春节假期太特别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让中国社会按下了“暂停键”,让中国的发展乐章首次出现了“休止符”。春节假期史无前例地被拉长了,却不是以一个欢乐的节奏,这个“休止符”的代价过于惨痛,我们却不得不共同经历,不得不一起面对。只是希望这个难得的集体记忆,能在这次疫情过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更为进步,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治理层面,也希望能改变中国人的集体性格——让我们更懂得敬畏、更学会谦和,更自信与尊重。这不是中国的至暗时刻,却应该是一个反思时刻。从城市治理、科研体制、经济复苏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寻找推动中国更好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社会治理的城市竞争力,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人


2018年开始,各地争先恐后地开放户籍政策,吸引人才落户,各地区展现出政务透明、产业布局、营商环境、子女教育、交通便利等方面的吸引力,这些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而面对疫情,这些重要的方面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无论多大的伤痛,在死亡面前都是皮外伤;无论多大的苦难,在生命遭受威胁时都不值一提;无论你赚了多少钱,你也买不到一个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武汉,坐拥九省通衢的优势地位,按照2019年武汉的最新规划,其功能定位是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先进制造中心、综合交通中心。然而,在紧急情况下的救援物资接收和发放中,武汉红十字会工作手段之原始、效率之低下,与武汉决心打造科创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的口号相差甚远。直至在信息化管理的九州通协助下,情况才有所改观。

据一位信息化专家在微博中说,即便用最先进的信息化系统,管理运营好它,依然要靠人,靠一个团队来按照流程配合系统运营。所以每个高效系统下,都需要有责任心、有担当、有执行力的个人,否则再先进的装备、技术、个人都无济于事。复旦大学每年会做一次中国医院100强综合排行榜,武汉医疗实力其实很强,全市有5家百强医院,其中武汉同济排第8、武汉协和排第12。而面对病毒的蔓延,武汉还有一个最佳武器——中科院与武汉市共建的全球一流的病毒P4实验室。然而这一切硬件条件都不能替代一个更关键的因素:人。有时候还可能因为这些良好的客观条件,忽略了对人主观能动性的关注,甚至忽视了对人激励和保护的机制建设。在本次疫情早期,人们普遍认为“武汉有最强的P4实验室,战胜病毒不在话下”“如果武汉都控制不住病毒,其他城市就更难了”,现在看这样的角度还是过于乐观了。虽然,2003年4 月底,正是武汉病毒所成功分离出冠状病毒,对了解“非典”病原贡献巨大——也正是如此,2005年后,武汉病毒所得到了大量投资,成为全球最牛的病毒实验室之一。然而,2019年12月武汉首例新冠感染者确诊,最早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却是千里之外的上海。武汉病毒研究所迟至2020年1月2日,才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非典当年,武汉病毒所还达不到P3标准,却搞清楚了非典的“冠状病毒”,如今拥有全国最佳的实验室,却只能与上海的研究进度同步,从后续披露的情况看,依然是人出现了问题。相同的还有地方政府的应对,承平日久,四平八稳的局面容易应对,一旦面对新冠病毒这种紧急情况,如果没有重视和担当的领导、没有应急的预案和手段,最终就是迟缓和乱作为。所以,中央针对医疗救援部署以外重点提到了两点:一是要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甄别和使用优秀干部;二是要依法依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可越界违规违法。


 

科研体系与行政、产业,不应再是两张皮


从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来看,中国的病毒科研水平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就高度赞扬“中国面对疫情反应迅速,能够快速识别病毒,给下一步研究和临床需要提供了重要依据”。事后人们发现,1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多位专业人员共同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通过 425 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数据,首次披露从2019年11月底至2020年1月4日新冠病毒传播的规律,并引发争议。争议的核心在于科研部门是否在钟南山公布之前早就掌握了更多表明人传人和病例远多于公布数据的证据,却迟迟没有向社会公布,而公众最终通过海外的专业学术期刊才了解到全貌。中国疾控中心对此回应了四点,包括案例都公布了、对外发论文是为了“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但这些解释依然没有消除完全人们的疑问。科技部专门发文,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

从武汉的病毒研究所到中国疾控中心,其研究能力被SCI认可,从法律上看其行事也没有问题,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具体信息发布、措施采取,需要靠主管行政部门和省级地方政府。但让民众感受到的是,无论科研与行政、科研与产业之间的衔接都“力有不逮”。这种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只不过遇到需要争分夺秒力挽狂澜的时候,越加显得突出。这是科研体系自身机制的导向作用决定的。SCI论文数量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其价值的最容易量化的直接体现。这些年中国SCI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一方面是中国科研人员的梯队建设完成、人才储备丰厚,另一方面是中国科研硬条件不断提升,两者共同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形成。但更重要的是SCI论文数量对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加薪升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收录SCI的学术期刊少,大量论文只能发表到国外期刊。据《科技日报》报道,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指出:“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所以,有点稍好的成果都急着发论文,生怕被别人抢了去。而争先恐后发论文的结果就是,中国的SCI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引用数量高的,也有滥竽充数的,甚至有造假的、抄袭的。当大家都把精力放在发论文上,要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又谈何容易。这产生了另外一个转化问题,即以衡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开发产品的指数“科技成果转化率”来看,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观视频的一个视频提到,产业界对中国收录SCI论文的产业化应用,海外企业应用得比国内企业好,大量的国内学术论文成果被海外企业所转化,而国内产业界并未享受到中国SCI论文数量爆发的红利。在国外,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有风险投资,还有专门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大量专业人士和机构存在。比如,行业协会就是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机构,海外的行业协会一般会将行业领域内各类数据、科研数据、研究成果都在行业数据库中提供给会员查询。相比之下,国内的行业协会很少能提供这种基于数据库的产业发展对接和资源深度整合服务,大多只是一层冠冕堂皇的“会员单位”名号,实际含金量不高。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允许科研人员直接创办企业,科研人员各自发挥能力去与企业对接或者自己创办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但科技传化的工作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没有发挥出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形成更大的产业化平台来整合资源。因此,应该培养专业的服务机构,培养一批了解科研、熟悉行业的产业科技人才,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同时,应该推动各类行业协会转型发展,通过深层次的资源整合能力,将行业内“产、学、研、金”全方位整合起来。

疫情过后推动经济再企稳,需要使巧劲


面对疫情,人们整个超长的春节假期都窝在家里,减少了消费,没有了旅游、娱乐,全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停工停产。元宵过后,虽然有序复工,但复工程度依然有限。仅以七天假期的数据对比来看,2019年的春节黄金周期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005万亿人民币,占2019年全年的2.44%;2019年的春节黄金周,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占到了全年的9%左右。而这两个数值,相比2019年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对美出口(全年也才仅仅)下降的2700亿元人民币,也接近倍数关系。可见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中美贸易争端下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额减小的影响。据恒大研究院分析,对餐饮零售的影响“减半”超过5000亿元,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是完全停摆,损失超过5000亿,短短7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这仅仅是春节7天假期两个行业的损失估计。超过半个月的停业,对企业来说是种煎熬,员工工资、房租是固定支出,而短期内又没有收入,让很多服务行业企业面临流动性危机。

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接受采访称,当前西贝400家线下门店基本都已停业,只保留100多家外卖业务。预计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亿-8亿元。2万多员工目前待业,但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工资要继续发,一个月支出就在1.5亿左右;倘若疫情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西贝账上的现金撑不过三个月。为此,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比去年同期多9000亿元。这一举措的不同寻常在于,日常情况下央行的公开市场逆回购规模从未上过万亿。这显然是为了满足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资金需求,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虽然,市场担心短期放水会导致疫情结束后,货币贬值推动的物价上涨和人民币贬值,但从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看,资金依然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关键的问题是疫情结束后,如何能不回到靠放水刺激经济的“钟摆式”宏观调控,而继续延续并巩固“供给侧”改革下,推动转型升级的成果,延续2019年底已经形成的中国经济企稳态势。

从历史上看,每次大型瘟疫,基本都是一个经济结构转换的起点,因此短期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出清低效产能,中期看不用担心实体经济,相信这会是一个重大的拐点,中国乃至全球都能出现大级别经济结构转型,开启一轮以5G、物联网、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宏观经济中周期。跟2003年SARS最大的不同,此次疫情在于房地产周期位置。中国房地产周期原本就处于顶部,而本次疫情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治理和健康能力的思考,将进一步影响一些城市的地产销售。一方面,商业地产泡沫会加速戳破,住宅地产将振荡;另一方面,严重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地区,将难免陷入地产下行周期的压力中。

科技推动的产业转型必然是中长期需要依靠的力量,这是所有产业要素中,最能事半功倍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然力量。因此,2020年,推动科技公司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科技企业将依然备受资金关注。另外,在阶段性歇火后,周期行业特别是原料品,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将迎来新周期。典型的趋势可能是上半年农产品延续短缺趋势,并在下半年传导到工业品。在2019年财税政策全面让利的情况下,今年的财政支持或许将更加精细化,产业政策或陆续出台,也将推动资本市场产生进一步的轮动效应。在避免产业政策一地鸡毛的同时,更需要精细化精准施测,才能确保财政支持更加有效。总之,2020年的经济调控需要货币和财政同步推进,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目标,财政、货币政策共同协调推动,才有可能完成全年的发展目标。无论如何,我们终将战胜疫情,重新走到日常正轨上来;同时,对疫情的反思也将继续,中国人通过这次疫情或许会用更平和、更乐观、更自信的心态,看待中国和世界。

正如一位武汉网友所说,“原来,国泰民安就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霓虹闪烁,就是从汉口堵车一直堵到武昌,再堵到汉口。”

标签